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相信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答案。今天,一份专门针对婴幼儿消费市场的3·15年度报告显示,婴幼儿产品市场最令消费者困扰的是安全性,其次是产品优劣难辨和缺乏科学指导。
安全质量不放心
这份调查显示,在众多婴幼儿消费领域中,有94.7%的受访者表示对婴幼儿食品不放心,排在首位,而且明显超过其他消费领域;其次是对婴幼儿用品(包括用具、护肤品和纸尿裤等)和玩具不放心,有49.8%和35.6%的消费者有这样的反映;然后是培训早教和服装服饰。
作为婴幼儿消费中重要的消费领域,奶粉消费也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领域。调查结果显示,有90.5%的受访者认为产品质量安全不能保证;在辅食、保健品消费领域,88.4%的消费者将食用安全放在了首位;在用具、护肤品市场,有79.5%的消费者认为存在最主要问题仍是产品质量不能保证;消费者认为玩具市场存在最主要问题仍是产品质量安全和健康环保。而早教、培训市场消费环境调查表明,消费者认为存在问题最多的是虚假宣传、夸大其词,所占比例为74.2%,其次是学时少价格混乱和师资力量差,分别有六成左右的比例。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报告分析认为,一是中国婴幼儿市场尽管发展迅速,但毕竟发展时间短,儿童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有欠缺。二是从事婴幼儿行业的企业发展不够成熟,企业实力弱,品牌集中度低,市场自我约束和规范能力较弱。三是市场监管力度弱,预警机制不足,纵容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消费者投诉无门
在调查中,不少消费者反映遇到问题投诉无门。一位妈妈反映,今年2月12日。儿子在喝奶粉时发现喝到两个类似玻璃碴子的异物。但向厂家反映后,厂家表示,奶粉的生产流程中有一个筛选环节,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异物进入奶粉罐,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认,需要把整罐奶粉送到荷兰检测。孩子是否需要检测身体,厂家根本不关心,至今事情没有任何进展。
另一位家长碰到的问题是,在婴儿面条中发现线绳,厂家的解决方案是拿走问题面条,家长没同意,此后厂家和经销商再无任何消息。
还有一位妈妈给小孩用了一知名品牌的按摩油后,小孩身上长满了疙瘩。去找卖家,卖家说:你就当手油用吧,反正也不浪费。
在调查中,消费者反映对于问题食品,即便厂家愿意解决,也只是换一包,坚决不同意按食品安全法规定的赔偿。家长为了一包面或者一袋海苔,反复交涉,费心费力。
还有的家长反映对于缺陷产品,厂家根本不重视。有位妈妈给孩子买了牙胶玩,差点引起孩子窒息。家长分析主要原因是牙胶白色手柄部分的牙胶质地太软太长,小孩从口感判断这是可以吞咽的食物,从而想使劲送往嘴里,结果直达小孩喉咙,很容易造成窒息。对于这样的设计缺陷,家长希望厂家召回产品,但厂家至今没有任何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们投诉的产品都是在有一定知名度的婴幼儿用品店所购买,也都是知名品牌的产品。
有规范也不执行
业内人士表示,婴幼儿消费市场没有规范以及有规范但不执行两方面的问题并存。
以早教机构为例,消费者认为存在问题最多的是虚假宣传、夸大其词,其次是学时少价格混乱和师资力量差,然后是教学质量和环境卫生等问题。
一位早教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早教机构没有任何规范,教育部门不管,妇联也认为不归他们管,致使目前市场混乱。比如有的早教机构只收钱,不进行课程的研发,有的让1岁的孩子玩3岁孩子的玩具,这样做一方面孩子学不到任何东西,另一方面体会不到玩的乐趣,致使有的小孩出现轻微自闭。有的一个幼师就能开起一个早教机构。而在美国,0至3岁的婴幼儿教育国家有着很多法案进行规范。
而规范得不到执行,屡撞法律红线,也是婴幼儿消费市场混乱的原因。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孕妇经常在医院被灌输某个品牌的产品资料,或者生完宝宝刚到家,促销的广告甚至外地厂家的广告就到了,让人不胜烦扰。事实上,我们国家对此有规定。1995年卫生部等六部门曾发布《母乳代用品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于婴儿配方食品和辅食、奶瓶、奶嘴等母乳代用品作出规定。
其中,包括在包装标签上,应用醒目的文字标有说明母乳喂养优越性的警句;不得印有婴儿图片,不得使用人乳化、母乳化或类似的名词。未经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生产者、销售者不得擅自提供宣传材料或资料。禁止发布母乳代用品广告等,但在实际生活中到处可见这样的宣传。
业内人士认为,尽快推出儿童消费安全管理与监督体系,刻不容缓。
全文1.8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