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的法律依据及适用情况
时间:2023-07-03 10:13:08 344人看过 来源:互联网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是否适用取保候审是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的,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取保候审:1、可能被判处管制或者拘役;2、可能独立判处附加刑的;3、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无再次犯罪危险性的;3、孕妇或者哺乳期妇女;4、严重患病或者生活难以自理的;5、超期羁押且案件未办结。

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职业禁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下称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职业禁止规定,对于因利用职业便利或者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实施犯罪的犯罪分子,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禁止其在3年至5年内从事相关职业。可以看出,职业禁止对于预防再犯罪、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如何理解并在具体案件中正确适用职业禁止,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性质与适用条件

刑法修正案(九)将职业禁止规定作为刑法第37条之一增加在第37条非刑罚处罚措施之后,由此可见,职业禁止属于非刑罚处罚措施。

就职业禁止而言,从立法目的来看,旨在将利用职业便利或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而实施犯罪的人员,从特定的职业领域或行业中清除出去,避免其利用特定职业再犯罪。从规定适用的基础看,职业禁止主要适用于刑罚执行完毕后,这完全是基于对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考虑。从处罚措施来看,职业禁止强制行为人在3年到5年内不能继续从事相关职业,且该种强制得到刑事法律强有力的保障。可以说,职业禁止本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隔离措施,以消除或减少可能再次引发的危险状态。

根据刑法修正案(九)规定,职业禁止的适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前提条件。适用对象仅限于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而被判处刑罚的人。利用职业便利,是指利用自己从事该职业所形成的主管、管理、经营、经手的权力、权利或方便条件,如证券业从业人员利用职业便利实施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等。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法律所规定的该职业应遵守的义务,比较典型的是刑法分则中规定的各种过失犯罪行为,如危险品肇事罪中,从事化学产品生产、储存、运输的企业,明显违反关于爆炸性、易燃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而实施的各种行为。同时,职业行为中违背该职业约定俗成的基本规则、道德义务的,也可以认定为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如,游泳救生员对于泳池内的溺水儿童不闻不问,导致其溺水死亡的,也属于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具体哪些罪名可以适用职业禁止,关键取决于对规定中职业的理解。有观点认为,这里的职业指的是刑法分则具体罪名中的特定职业身份,以有特定职业身份的人为犯罪主体的罪名,才可以适用职业禁止。如刑法第335条规定以医务人员为特定主体,医务人员触犯该条规定构成医疗事故罪的,可以对其适用职业禁止。笔者不赞同该观点,将职业局限于具体罪名中主体的职业身份,缩小了职业禁止的适用范围,应对职业作通常的理解,即指任何长期的、法律许可并且旨在建立或维持个人的生存基础的活动。在具体认定中,可以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下称职业分类大典)对行为人的职业予以确定。

二是实质条件。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是决定是否适用职业禁止的实质依据。这里的犯罪情况,具体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犯罪的性质、目的与动机、对象、造成的结果、时空及环境条件,犯罪分子的前科、犯罪后表现、犯罪人的一贯表现等。上述内容不以是否记载于刑事判决书或刑事裁定书为准,未记载于刑事裁判文书,而法官据以形成内心确信的犯罪资料,也应属于犯罪情况之列。此外,法官在最终决定是否给予行为人职业禁止处罚时,还需要考虑罪犯刑罚执行期间的表现,犯罪分子再社会化的需要,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其从事相关职业是否另有禁止或者限制规定,等等。

禁止内容与裁判程序

禁止从事的相关职业及期限是职业禁止的实质内容。相关职业既包括犯罪分子原职业,也包括与原职业的职业特性相同或类似的其他职业。其范围需要充分考虑所禁止从事的职业与犯罪分子、犯罪罪行的关联程度,实践中可以参考职业分类大典的分类标准予以确定。

需要指出的是,适用职业禁止不可避免地会对行为人带来经济上的损害,甚至可能剥夺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与犯罪分子再社会化目的的实现存在冲突。因此,在适用职业禁止时,应当坚持适度原则,对行为人判处职业禁止的范围只能局限于那些可能导致相关犯罪的职业活动,而不能随意扩大其范围。例如,一名教师因授课时猥亵儿童而被判处职业禁止的,不能以此为由禁止其给成年人授课。同时,职业禁止的期限也应遵循适度的原则,以便刑满释放人员和假释人员尽快回归社会。

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对行为人决定适用职业禁止的过程中,是否允许刑事诉讼各方的参与?笔者认为,出于维护司法公正与保障人权的双重考虑,有必要允许刑事诉讼各方参与到职业禁止裁判过程中来,以确保该裁判的正义性和公信力。参与的方式具体包括:一是案件侦查部门可以向检察院公诉部门提出对犯罪分子适用职业禁止的建议,公诉部门收到案件侦查部门的建议或者认为有适用职业禁止的必要,可以意见书的形式向法院提出。二是案件的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诉讼代理人也可以自行提出对犯罪分子适用职业禁止的意见。三是犯罪分子及其近亲属、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可以就被害方、公诉部门提出的适用职业禁止的要求发表意见,进行辩论,并提供相关证据。

对于职业禁止决定具体在何时作出,刑罚没有明确规定。由于职业禁止决定是在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实施,笔者认为应在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前作出,理由是:其一,职业禁止是依据行为人是否具有利用与从事特定职业再犯罪的危险而作出,犯罪分子服刑期间的表现也是评估其再犯危险性的一个重要参考,将行为人服刑期间的表现与刑事判决前的犯罪情况综合考虑,能够完整评价其再犯危险性,确保作出的职业禁止决定准确、公正。其二,在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前作出,能够有效应对刑罚执行期间的特殊情况,如犯罪分子通过申诉最终被改判轻罪或无罪的、患严重疾病或死亡的,等等,法院可以据此情况决定是否作出职业禁止决定。如果职业禁止与刑事判决一同作出,在上述情况下,则有损刑事判决的严肃性。

综上,作出职业禁止决定的程序可以是,在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前一定期限内,法院受理检察机关或者被害方的职业禁止意见书,并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通知刑事诉讼各方到场,经过审理认为有职业禁止必要的,作出职业禁止的决定;认为没有必要的,作出不予职业禁止的决定。犯罪分子所在的执行机关在向中级以上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的同时,应当通知作出生效判决法院的同级检察机关,该检察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通知被害方和犯罪分子及其近亲属,并向作出原生效判决的法院提出对犯罪分子是否适用职业禁止的意见。

法律后果与救济

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1条第2款规定,对违反职业禁止决定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规定定罪处罚。目前,我国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何为情节严重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可以比照刑事禁止令的相关规定,具有以下几种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三次以上违反职业禁止决定的;因违反职业禁止决定被治安管理处罚后,再次违反的;违反职业禁止决定,发生较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当事人(包括被禁止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职业禁止决定不服的,应当如何救济?刑法修正案(九)和相关法律对此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职业禁止决定是由法院依职权作出的关于禁止执业的决定,并不属于刑罚处罚,当事人没有上诉的权利,但可以申请复议并提起申诉;第二种意见认为,职业禁止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当事人的择业自由,属于对人身自由的限制,有赋予当事人对决定行使上诉权和申诉权的必要。

笔者赞同第一种意见,主要理由是:第一,职业禁止属于刑法规定的非刑罚处罚措施,就刑事诉讼法规定来看,还没有就非刑罚处罚措施异议赋予上诉权的先例。第二,职业禁止限制的是犯罪人对相关职业的进入,其强制程度远没有直接限制、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处罚严厉,按照刑罚与救济成比例对应的要求,同时基于诉讼经济的考虑,不赋予当事人对职业禁止决定上诉权是合适的。第三,对比现行法律规定,如刑事诉讼法中的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对强制医疗决定不服的,也只允许当事人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一次,而强制医疗的强制程度大于职业禁止,举重以明轻,对职业禁止决定的异议给予复议和申诉的救济措施是恰当和适宜的。

因此,对职业禁止决定的法律救济可以通过以下程序设计来实现:一是被决定职业禁止的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职业禁止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法院应在30日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二是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通过申诉方式寻求救济;三是检察机关对职业禁止的决定和执行情况实行监督,认为职业禁止决定有错误的,可以要求作出决定法院的上级法院重新启动职业禁止决定程序,对职业禁止的必要性重新进行评估,并作出新的决定。

(作者: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检察院王彦斌汤尚洋陈赟)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全文3.9千字,阅读预计需要1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

继续阅读
扩展阅读
  • 管制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新时间:2024-01-07 16:30:08
查看管制相关全部词条
本地专业对口律师
北京
#管制 最新知识
针对取保候审的法律依据及适用情况您还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1对1在线咨询

8秒前,138***54用户咨询成功
马上提问
针对取保候审的法律依据及适用情况您还没弄清楚,在线问专业律师,让律师告诉您快速方案吧
  • 章法律师

    章法律师

    律所主任

    评分:5.0

    服务人数:487

    在线咨询
  •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专职律师

    评分:5.0

    服务人数:343

    在线咨询
  •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合伙人

    评分:5.0

    服务人数:590

    在线咨询
内容已经到底了,还没找到答案?
在线问问律师吧,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11,079 位律师在线 累计服务 3,700万 人次
立即提问

他们的问题正在被解答:

朋友欠钱不还怎么办,联系不上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