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数额较大标准为:诈骗3000元及以上的情况被认定为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即认定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
诈骗3000元及以上的情况被认定为诈骗罪。
2、诈骗公私财物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即认定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即诈骗公私财物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就可以构成诈骗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 骗 罪 的 认 定 标 准 是 什 么 ?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手段,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错误认识而自愿处分其财产,从而使行为人取得财物的行为。诈骗罪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诈骗罪的核心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因此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2. 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行为:欺骗是诈骗罪的手段,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欺骗行为,使被害人陷入了错误认识,才能构成诈骗罪。
3. 被害人陷入了错误认识:被害人由于行为人的欺骗行为,陷入了错误认识,认为其财产受到了损失,从而自愿处分了财产。
4. 行为人获得了财物:行为人通过欺骗手段获得了被害人的财物,从而实现了非法占有的目的。
5. 行为人具有故意:诈骗罪需要行为人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被害人财产损失,仍然实施欺骗行为。
6. 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诈骗罪的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才能构成诈骗罪。
7. 被害人遭受了损失:诈骗罪构成需要被害人遭受了财产损失,因此行为人获得了财物,被害人却失去了财产。
根据以上认定标准,如果行为人具有上述条件,且被害人遭受了财物损失,则可以认定行为人构成诈骗罪。
诈骗罪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根据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行为人获得财物、具有故意、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以及被害人遭受损失等认定标准,如果行为人具有以上条件,且被害人遭受了财产损失,则可以认定行为人构成诈骗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全文1.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