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投入大量资源,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知识全面普及。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以来,各类知识产权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在增长。与2008年相比,2010年国内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10.9万件,增长54.7%,受理商标注册申请107.2万件,增长53.6%;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8.7万件,增长74.5%;植物品种权申请1295件,增长37.0%;集成电
路布图设计申请1108件,增长49.1%。然而,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晚、发展快,缺乏形成知识产权文化的时间积累和思想沉淀,因此代表现代文明的知识产权制度在中国这边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里显得水土不服。在知识产权保护量迅速增长的同时,盗版、假冒、山寨等屡禁不止,纠纷不断,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在积极吸纳国际知识产权营养的情况下,我国知识产权法制水平本身已与国际主流趋势一致,然而制度的运行效果却远远落后。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为在WTO的大环境下的政策引导产物,而非经济发展的内在诉求,知识产权观点尚未与社会主体意识结合,在公众的价值体系中尚未占据其应有位置,进而社会整体对知识产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不够;另外,知识产权侵权认定存在难度,维权相对困难,使得国民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容忍度较高,而对知识产权制度期望较低。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与个人生活分离,对知识产权制度、实施的满意程度没有给予社会整体利益的正向价值判断,国民的知识产权相关行为水准与我国知识产权法制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
2、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中的文化冲突
一般认为法律的产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内生式,另一种是预见式。内生式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将人们普遍遵循的习惯确认为具有国家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规范;而预见式就是运用人的智慧和理性,根据立法者的目的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关系进行预见并规定相应的处理和制裁,从而形成一种规范,作为一定时期社会关系调整和人们行为的法律依据,是一种运用法律达到立法者所期望目的的一种方式。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改革开放催生的产物,从开始走的是预见式道路,民众需求与法律预期尚未同步,国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并未产生足够的认知。虽然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在整体上有了较大提高,但知识产权这种外来文化仍未完全融入但我国本土文化中。
知识产权观念文化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而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产权文化的民族性。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对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影响深远。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至上、重德精神、辩证思维、因地制宜等意识和认识论与知识产权文化的内在品质具有一致性,是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中需要借鉴并发扬光大的文化精髓。
但不可否认,传统文化影响中还存在消极的一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责任和道德关系,儒家学着以传播知识和道德为己任,并以作品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自豪。这种自然和谐、强调知识共享的主张,虽然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但同时也反映出中国自古把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来尊重的概念很是淡薄。而西方国家则在长期的市场经济事件中形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提倡自我价值的实现,鼓励竞争和私权神圣,这正是知识产权制度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这些理念相悖的文化观为知识产权制度运行和知识产权文化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了完全不同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中庸、隐忍偱古、贵义轻利的观念与知识产权文化中崇尚创新、鼓励竞争、尊重。
全文1.5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