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制假贩假违法犯罪行为无孔不入。它不仅搅扰着商品市场的秩序,也威胁到了信用卡安全。从打假环节入手防范信用卡风险,目前来看甚为必要。
打假重点之一,在于防范和打击各种伪造信用卡。明明客户的信用卡还在自己身上,卡内资金却被不法分子堂而皇之地在ATM机上盗走,类似案例近年来在各地屡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法分子在窃取了客户的信用卡信息后,利用伪造的信用卡作案。
目前,无论是持卡人还是金融部门,都非常注意防范假币,很少人会关注伪造的信用卡。一些人可能觉得,伪造科技含量很高的信用卡甚为不易,如此“霉运”离自己还很遥远,类似案件属纯个案,形不成气候。
或许目前这种犯罪现象尚处于萌芽阶段,但若不严加防范,极易形成泛滥之势。上海铁路警方近期就侦破了一起跨国运输伪造信用卡的大案,从犯罪嫌疑人密码箱内查获的假信用卡竟有4000余张,涉及多个不同的银行。尤其令警方和信用卡的真正制造商感到吃惊的是,这批信用卡的仿真度很高,只要录入有效数据,即可在国内外使用。如果按每张卡5000美元的透支额度计算,4000余张卡若流入社会,将会给金融机构造成1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打假的另一重点,在于防范和打击部分不法分子利用伪造的假证件骗取真信用卡。对于此类信用卡犯罪行为,多数人有所耳闻。虽然说,利用假证件骗取真信用卡后,其使用与消费记录有迹可循,不法分子迟早会落入法网。问题是如果不法分子恶意透支的额度过大,由此造成的损失恐怕最终还得由发卡银行来买单。遗憾的是,一些发卡银行的防范措施依然不够到位。有媒体报道,武汉某大学金融专业肄业的学生刘某,从2005年11月起先后购买了5张假身份证,并用这些假身份证在农行、招行、光大和广东发展银行等7家银行骗领了36张信用卡。几年下来,其恶意透支了10万元用于个人支付或套取现金。刘某日前受到了应有的惩处,然而其犯罪行为不能不再次引起各个银行的警惕。
维护良好的信用卡使用环境,保障持卡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像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防范假币那样重拳出击。金融管理部门、发卡银行要与警方加强协作,及时进行信息沟通,核实办卡人员的相关信息资料;加大此类违法犯罪现象的信息搜集与研究力度,分析掌握犯罪特征,探索可行的防范打击举措。必要时,相关部门可联合开展信用卡打假专项行动,遏制不良势头。
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及发卡银行在进行金融宣传时,要注意将信用卡打假方面的内容融入其中,教育引导公众增强信用卡识假、反假的意识与能力。信用卡的研发机构也应设法进一步提高信用卡的科技含量,通过在信用卡材质、制作工艺、加密技术等方面的努力,增强信用卡的防伪功能。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