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内容讲述了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并不等同于犯罪,而应受到公安机关的罚款或拘留处理。但如果在公共场合散布他人隐私并歪曲事实恶意中伤他人,则涉嫌诽谤罪和侮辱罪,当事人可以提起刑事自诉。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在网上到处乱发别人的照片算违法的,侵犯了你的肖像权,但不等于犯罪,因此并不用坐牢。有关隐私的相关权利,散见于民法的某些规定之中,而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侵犯隐私的行为,一般都是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罚款或拘留处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侵犯他人隐私就不会涉及刑事犯罪行为。如果实在公共场合下,散布他人隐私,并歪曲事实恶意中伤他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严重困扰的,则涉嫌诽谤罪和侮辱罪,当事人可以提起刑事自诉。
判刑死缓正常坐牢几年
判刑死缓至少应该是12年以上有期徒刑。
死刑缓期2年执行,2年缓刑期满未故意犯罪,那么减刑为无期徒刑;无期徒刑犯,可以依法减刑为有期徒刑,有期徒刑也可以减刑,但实际执行的刑罚不得低于10年,缓刑的2年徒刑不计入这10年;在限制减刑的情况下,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实际执行刑期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实际执行刑期不能少于二十年。
缓刑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
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缓刑的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特点,决定了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而罪行的轻重是与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轻重相适应的。我国法律之所以将缓刑的适用对象规定为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就是因为这些犯罪分子的罪行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相反,被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罪行较重,社会危害性较大,而未被列为适用缓刑的对象。
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也即有些犯罪分子虽然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不予关押不至于危害社会的,才能适用缓刑。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较深,有再犯之虞,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所以,累犯不能适用缓刑。
《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
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全文1.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