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经营模式是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而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企业为了实现价值定位而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及在这种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法和方式。在现有的技术与条件下,企业是通过直接交易实现价值,还是通过间接交易实现价值,处在产业链中不同的位置,实现价值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出租车行业的经营模式
虽然中央和地方均下发了文件,要求出租车行业实行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出租车公司应当与出租车司机签订劳动合同,但实践中很少有出租车公司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经营模式的不统一造成实践中的出租车行业的经营模式相当混乱,大致说来有三种经营模式:公司制经营模式、挂靠制经营模式和个体独立经营模式。
(一)公司制经营模式
公司制经营模式,即是出租车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属于出租车公司,按照《公司法》运作的实体化公司。出租车司机通过缴纳承包费获得对出租车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按照承包合同的约定,出租车公司还要负责安全教育、证照的办理,出租车司机负担车辆营运的日常费用、维修费用、事故的赔偿、其聘请的其他驾驶员的工资福利。实践中,公司制经营模式又发展为以下几种模式:
1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签订劳动合同。例如1999年5月14日,北京市出租车管理局、审计局、工商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整顿出租车行业强化企业管理的意见》,要求出租车公司与司机除了签订《营运承包合同》外,还要与司机签订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出租车公司与司机签订两份合同,一份是《营运任务承包书》,另一份是《劳动合同》。使得原来仅依承包合同维系的司机与公司的承包关系变为手执两份合同—劳动合同和承包合同。
2几个人共同出资承包出租车,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原本就难以确认的法律关系在掺夹了合伙制度之后,变得更加复杂了。
3为了出租车能够不间断地营运,承包的司机往往又聘请了其他司机。此时,不但要确认承包司机与出租车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还要确认被聘请的其他司机与出租车公司、承包司机之间的法律关系。
4承包司机自己不进行实际的营运,而是聘请其他司机为其工作。此时,同样要确认被聘请的其他司机与出租车公司、承包司机之间的法律关系。
5承包的司机将出租车转包给其他司机经营。那么,出租车公司与承包的司机、转包司机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法律关系。
(二)挂靠制经营模式
挂靠制经营模式,在全国很普遍,可分两类。一类是公司拥有出租车经营权,名义上拥有车辆产权,实际上由司机购买车辆,挂靠在公司经营,笔者称其为空心化的营运牌照的经营者。出租车公司将获取高价经营权的成本转嫁到司机身上。比如,深圳市的出租车承包人要向公司交纳12万-15万元的租赁金、4万-6万的风险抵押金,才能获得5年期限的出租车经营权,每月还要向公司交纳0.9万-1.2万元的承包费。
一类是个体化经营者的挂靠。这主要源于出租车管理部门为了管理上的便利,要求拥有出租车经营权、所有权、使用权的个体化经营者,挂靠在某出租车公司。挂靠人每月向公司缴纳100元-200元的管理费,公司只起到挂靠人与政府出租车管理部门的事务往来的桥梁作用,实质上这类出租车公司起的是中介作用。
但是,这两种挂靠方式在全国各地普遍都存在主班司机和副班司机驾驶同一辆出租车的情况。一般主班司机出资购买车辆和经营权,挂靠在出租车公司,同时又雇用副班司机,副班司机与主班司机签有承包合同,有的只是口头协议。据河北省石家庄市交管部门介绍,近年来这种转包关系所引起的纠纷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具有经营权与车辆所有权的二老板与所雇用的司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这又是一个难题。
(三)个体独立经营模式
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很少见,因为出租车管理部门限制或禁止个体从事出租车营运,但这种情况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个人出资购买出租车,申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其出租车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当然属于出资的个人。经营过程中,又可能形成两种方式:一是将其承包给他人经营,收取承包费;二是聘请司机经营,给付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章
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除应当遵守本法第二章的规定外,还应当遵守本章规定。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
全文1.8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