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文件,旨在对电信诈骗罪的法律适用进行更详细的规定。该意见规定了在犯罪金额、量刑情节、与其他犯罪的竞合、电信诈骗犯罪中共犯的认定以及追回诈骗收入等方面的问题。其中,诈骗金额的累计问题,两年内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累计诈骗金额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2016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文件,旨在对电信诈骗罪的法律适用进行更详细的规定。该意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规定:第一,在犯罪金额上,第一,量刑金额明确为诈骗公私财产价值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二、诈骗金额的累计问题,两年内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累计诈骗金额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第二,在量刑情节上,从重情节增加到10项,将受害者或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精神障碍等严重后果纳入重情节。同时,在犯罪金额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意见》确定了拨打诈骗电话、发送诈骗短信的数量也可以作为量刑时的从重情节。第三,在与其他犯罪的竞合中,进一步明确了与相关犯罪竞合的处理方法。大多数犯罪竞合,如使用伪基站、黑广播进行电信诈骗,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并严厉处罚的规定定罪处罚。还有一些犯罪,适用数罪并罚的原则,如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构成数罪。第四,电信诈骗犯罪中共犯的认定明确了几种应视为共同犯罪中从犯的行为。第五,在追回诈骗收入方面,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受害者数量多、范围广,犯罪分子频繁转移财产的电信诈骗数额难以确定。因此,《意见》明确收缴了诈骗账户中无法说明来源合法性的款项,更有利于打击犯罪,追回赃款。
电信诈骗司法解释是什么?
电信诈骗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审理电信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旨在明确电信诈骗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提高司法裁判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维护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
根据该司法解释,电信诈骗案件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诈骗罪,指诈骗罪行为人使用电信手段,通过欺骗手段非法获得财物;二是合同诈骗罪,指行为人利用电信手段,以欺诈手段骗取财物;三是信用卡诈骗罪,指行为人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欺诈手段获取信用卡额度或者透支额度,并使用该信用卡进行消费或者转账等行为。
针对不同类型的电信诈骗案件,该司法解释给出了不同的审判标准和法律依据。同时,该司法解释还明确了司法裁判的具体操作细节,如证据的审查、涉案财物的处理等。
电信诈骗案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专业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依法作出公正的司法裁判。
2016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文件,旨在对电信诈骗罪的法律适用进行更详细的规定。该意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规定:第一,在犯罪金额上,诈骗公私财产价值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第二,诈骗金额的累计问题,两年内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累计诈骗金额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第三,在量刑情节上,从重情节增加到10项,将受害者或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精神障碍等严重后果纳入重情节;同时,在犯罪金额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意见》确定了拨打诈骗电话、发送诈骗短信的数量也可以作为量刑时的从重情节;第四,在与其他犯罪的竞合中,进一步明确了与相关犯罪竞合的处理方法;第五,在追回诈骗收入方面,《意见》明确收缴了诈骗账户中无法说明来源合法性的款项,更有利于打击犯罪,追回赃款。电信诈骗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审理电信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旨在明确电信诈骗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提高司法裁判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维护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
《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二)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达到相应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酌情从重处罚:
1、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
2、冒充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
3、组织、指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
6、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或者诈骗重病患者及其亲属财物的;
7、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等款物的;
8、以赈灾、募捐等社会公益、慈善名义实施诈骗的;
9、利用电话追呼系统等技术手段严重干扰公安机关等部门工作的;
10、利用“钓鱼网站”链接、“木马”程序链接、网络渗透等隐蔽技术手段实施诈骗的。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