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肇事人”的“逃逸”?
时间:2023-06-08 21:22:28 407人看过 来源:互联网

对于交通肇事后肇事人逃逸可以写成公式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离开现场+不积极履行救助义务+未立即投案,如果肇事人肇事后积极对被害人进行救助,如拦截车辆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并立即报案在医院守候等待公安机关的审查处理,虽然其离开了肇事现场,但系为了救助被害人所致,当然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

但是如果肇事人积极履行救助义务后没有立即投案,如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而逃跑的;或者虽然肇事人立即投案但有能力履行却没有积极履行救助义务,均属于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的逃逸行为。具体而言:

1、肇事人离开现场时是否积极履行救助义务是认定逃逸性质的本质要件:履行救助义务的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想办法及时将被害人送往医院,也可以向有关部门报告救助等。

2、肇事人离开现场时是否立即投案是评判逃逸性质的形式要件:

(1)判断是否属于逃逸的关键就在于准确认定肇事人离开现场的目的,如果离开现场的目的不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是因惧怕受害人家属殴打而离开现场,或者因报案或抢救被害人需要而离开现场等,均不属于逃逸。

(2)如果肇事人立即投案,说明肇事人离开现场与主动投案两个行为之间具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连续性,不应认定其逃逸;如果肇事人逃离现场后没有立即投案,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事后投案则说明肇事人的逃离与投案分属两个独立的行为,应认定为逃逸。

(3)至于是立即投案还是事后投案,应当根据投案路途远近、投案时间间隔长短等案件当时的客观情况,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来认定。

3、但这些特别的情况其认定又不一样:

(1)肇事后运送伤者去医院抢救,在未来得及及时报案前就在途中或医院被抓获的,一般应认定为无逃避法律追究目的,但若是在将伤者送到医院后又偷偷离开的,有报案条件和可能而不予报案事后被抓获的,就应当认定为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同样,在基于临时躲避被害人亲属加害的情况下,如确无条件和可能及时报案即被抓获的,应认定为不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不属于肇事后逃逸;反之,在临时躲避情形消失后,在有报案条件及可能的情况下,仍不予报案而继续逃避的,其性质又转化为肇事后逃逸,同样应当认定为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2)交通肇事后,行为人因受伤在医院治疗,公安机关向其询问案情时,拒不交代肇事经过,并虚构身份信息,后逃离医院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事故发生后,在交警部门出警勘查完毕并将被害人送至医院治疗期间逃逸,后又投案自首,没有妨害事故查处的,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

4、积极履行救助义务与立即投案均是接受法律追究的表现形式,两者具有内在联系,缺一不可。

5、如果行为人确已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那么,即便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或是在逃逸状态持续过程中,能及时放弃其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主动投案,如实供述,听候处理,且也不论其中止逃逸是基于个人良心发现还是害怕罪责加重等何种缘故,该事后中止逃逸的行为均不得推翻对其先前逃逸行为的认定,而仅认定其事后的行为为自首,即分开认定,而不宜相互冲抵。

温馨提示:根据《交通肇事解释》第三条的规定,肇事后逃逸不能等同于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因为根据刑法第133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是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了交通肇事罪,此时肇事后逃逸只是量刑加重情节。在根据《交通肇事解释》第三条第二款第(六)项规定,肇事后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定罪情节情形下,肇事后逃逸不应再作为量刑加重情节,否则就违背了禁止双重评价原则。

全文1.4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

继续阅读
本地专业对口律师
北京
#自首 最新知识
针对如何认定“肇事人”的“逃逸”?您还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1对1在线咨询

8秒前,138***54用户咨询成功
马上提问
针对如何认定“肇事人”的“逃逸”?您还没弄清楚,在线问专业律师,让律师告诉您快速方案吧
  • 章法律师

    章法律师

    律所主任

    评分:5.0

    服务人数:487

    在线咨询
  •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专职律师

    评分:5.0

    服务人数:343

    在线咨询
  •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合伙人

    评分:5.0

    服务人数:590

    在线咨询
内容已经到底了,还没找到答案?
在线问问律师吧,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11,079 位律师在线 累计服务 3,700万 人次
立即提问

他们的问题正在被解答:

朋友欠钱不还怎么办,联系不上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