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和完善结算规章制度和银行内部审核机制
建立和遵守规章制度是保证银行正常工作的重要条件。只要完善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就能在日常的业务中发现诈骗的线索。从我国和专业银行制止的各类诈骗案件来看,大都是银行工作人员严格把关,从细微之处发现和揭露重大国际诈骗的。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较快,许多银行扩建和新建了分支机构,这些机构内部工作制度有待于完善,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就是内部工作人员和诈骗分子串通作案,所以内部的监督机制就尤其重要。它可以有效防止各种欺诈性犯罪活动,尤其能遏制内外勾结作案,或在作案后能及时发现,从而挽回损失,将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二)建立科学化的计算机网络动作体系
在当今国际商业银行业务中,各银行内部形成了一整套以计算机体系为主的业务动体系。在国际业务交往中也形成一系列的票据清算、货币清算网络,这些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现代化运营方式对防止诈骗是十分有效的。如7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也给伪造单据带来了技术障碍,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假单据诈骗的发生。EDI又被称为无纸化技术,是指按照标准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性的标准经济信息,经过电子数据通信网络,在商业贸易伙伴中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它使得企业可以依据标准格式,在贸易与结算中直接以电子方式进行数据交换,通过贸易单据的标准化和电子化,加大了伪造单据的难度。
(三)加强对相关经济信息的收集
为了防止诈骗,买方要利用各种手段收集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商品的市场状况,航运公司的运输状况,银行的可信度等,事先调查对方的资信。对于买方而言,贸易伙伴的良好资信,是防止发生信用证欺诈的关键。买方挑选交易对象时,须是慎之又慎,尽量挑选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声望与信誉的大公司做交易。实践中,很多信用证诈骗分子就是利用买方对于国际市场不熟悉的弱点,打着某一皮包公司的旗号,以所谓的价廉物美来引诱买方上钩。因此,国际贸易的买方应该通过卖方所在国的资信调查机构、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组织调查其资信情况,在每笔交易前都准备充分,着力减少发生信用证欺诈的可能性。银行在制定代理行政策时要考查代理行业务发展的状况和信用等级,这可以通过年报和金融报刊信息中得到有关资料。当发现代理行有严重经营问题时,对工作效率低下、不讲信用、无视国际惯例的银行应减少同该行的业务往来。
(四)提高国际结算人员的素质
要注意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95%的贸易欺诈均可通过贸易商的适度谨慎而避免。对于信用证条款和所需单证的识别和防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卖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只有具备相当程度的经贸和法律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强烈的风险意识,才足以克制被称为高智商犯罪的信用证欺诈活动。
另外,银行在欺诈案发生后应立即与国外银行以及有关的司法机构联系,在必要时寻求国际刑警组织的帮助,在不进一步损害自身权益的基础上,寻求解决方法。
全文1.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