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行为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通常会被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如果导致受害人死亡,则犯罪行为将受到更严重的惩罚。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分子,原则上不能判处缓刑,且行为本身比较恶劣,驾照也会被吊销。
在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时,如果一个人酒后驾车并撞人后逃逸,一般情况下会被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然而,如果因为逃逸导致受害人死亡,那么犯罪行为将受到更严厉的惩罚,通常会被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分子,原则上不能判处缓刑,这种行为本身就比较恶劣。如果酒驾达到醉驾标准,当事人的驾照还会被吊销。
肇事逃逸如何判定
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会给受害者和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对于肇事逃逸的判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法律法规来进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驾驶人员逃离现场,导致受害人无法得到及时救助或者无法确定肇事车辆的情况。对于肇事逃逸的定性,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是否逃离现场:根据法律规定,肇事逃逸是指驾驶人员发生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且不能及时通知当事人或者相关部门。因此,只有驾驶人员逃离现场,才能认定为肇事逃逸。
2. 是否具有过错:在交通事故中,如果驾驶人员存在过错,例如酒驾、超速、逆行等行为,则其肇事逃逸的性质会更为严重。
3. 是否危害到他人:肇事逃逸的行为,会给受害者和家庭带来严重的伤害和损失,因此,其危害程度也是判断肇事逃逸的重要因素。
根据以上因素,对于肇事逃逸的判定,需要综合考虑,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如果驾驶人员具有以上行为,且逃离现场后不能及时通知当事人或者相关部门,或者其行为危害到他人,则可以认定为肇事逃逸。
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其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驾驶人员应当及时报警、通知当事人或者相关部门,并配合处理。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会给受害者和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对于肇事逃逸的判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法律法规来进行判断。如果驾驶人员具有以上行为,且逃离现场后不能及时通知当事人或者相关部门,或者其行为危害到他人,则可以认定为肇事逃逸。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驾驶人员应当及时报警、通知当事人或者相关部门,并配合处理。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全文1.3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