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1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以来,认证认可工作在中国已经开展20余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认证认可从单纯对产品进行认证,拓展到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认可、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认可、认证人员注册等诸多领域。从外贸的角度,认证认可的发展是国家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更是国家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新需求、新常态。
认证认可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我国对外贸易中,认证认可制度主要应用于三大领域:强制性产品认证、出口玩具质量许可(注册登记)、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认证认可在这些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缺乏统一标准成为提高效率的瓶颈。认证认可制度建立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统一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标准化的手段来协调社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企业可以将有限的精力集中于产品,而不是不同生产者间的协作,促进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
二是保障国内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屏障。根据服务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外贸中的认证认可简单地分为两类:准入与准出。以强制性产品认证为例,其作为一种准入门槛,为国内消费竖起安全的防火墙。可以有效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避免由于国内外生产标准不同而导致产品无法使用,甚至带来安全问题。
三是建立国际贸易壁垒,保护国内产业的重要工具。标准化的生产带来效率的提高,但在国际贸易中,由差异化带来适当的贸易壁垒必不可少,认证认可制度就是标准化中的差异化。认证认可制度以知识产权作为技术支持,通过对技术标准的控制形成技术标准体系,促使别国符合本国的要求,可以建立起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
认证认可新形势下的使命
(一)管控出口生产企业,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
前阶段,台湾强冠地沟油事件发酵,牵连企业名录不断增加。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暂停受理台湾强冠的235家下游客户公司的报检,全面排查以往进口记录,如有进口,立即下架召回。毋庸置疑,此事件将给台湾地区的出口食品带来严重的损失,甚至给出口形势蒙上一层阴影。一家企业竟然影响了一个地区的外贸形势!如何有效把控出口产品的质量被社会重提。但2013年以来,由于出口形势复杂严峻,出口法检目录不断适时调整。失去了法检目录的抓手后,中国应如何保障良好的外贸环境?
在研究推进法定检验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认证认可成为服务外贸的另一重要抓手出现在改革者的视野。当前,出口企业的认证认可工作在出口玩具质量许可(注册登记)、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等风险性较高的企业中展开,通过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原料来源、风险把控能力等因素进行审核评估,确定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以认证认可为抓手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质量意识、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同时也把控外贸风险。
(二)提高进口监管效率,让通关速度与安全等级双提升。
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的红利,如何对进口货物放得快的同时管得住成为摆在检验检疫人面前的问题。
以进口食品为例,传统的安全监管体系中,对于风险分析是被动式开展,判断食品是否安全往往是依靠对最终产品的分析和检测,一方面耽误了宝贵的通关时间,另一方面风险防控能力较低。
这一点日本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模式。对于进口高风险的食品,日本采用三机制保障产品安全:一是国外生产企业注册政策,出口企业需通过进口国的认证评估;二是通关模式采用两级管理。监测检查级别对货物作合格假定,在检测结果出来之前允许迅速通关,一旦结果不符合即增加检测项目,必要时启动召回程序,并在以后的进口货物中启用命令检查级别。这一级别不仅增加检测项目而且在结果未出来之前不允许进入市场流通。三是加大对流通市场产品的监督抽查。
当然,日本模式得益于运行有效的通关机制、完善高效的召回程序、相对集中的国内市场。但通过认证认可建立起来的合格假定模式、通过认证认可+进口检测+市场抽查建立起来的风险监控体系对我们改革仍有借鉴意义。
全文1.6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