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企业贪污罪主体的认定
时间:2023-04-25 09:11:53 144人看过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贪污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二款对贪污罪又有特殊规定,主体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而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在立法原意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把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作为在国有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并列作为贪污罪的犯罪主体。

从立法原意来看,本款完全是基于加强对国有财产保护的立法目的而设立,所以1997年《刑法》修订时,依据当时政资不分、国有资产管理多头、分散割据的现状,将所有涉及国资管理的部门都予以列入,以防缺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深化,我国的国有企业绝大多数将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资产的绝大部分存在于混合所有的股份制企业中。如果这些公司的下属子公司另有合作伙伴,则母公司委托人员作为资产代表进入下属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如果子公司为母公司独资企业,则由母公司委派人员管理、经营资产。这种国资管理、经营的委托代理链条,将成为国资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形式。按《刑法》规定,股份公司,即使国资控股的股份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资产委托代理或委派关系,也不属于贪污罪的主体。无形之中,使国资管理、经营的最基本的委托代理链条,被排除在贪污罪的主体之外,其现实悖理之处非常明显。

按《公司法》规定,股东会只是权力机构,董事会也只负责重大决策与总经理聘用等重大事项,经营、管理完全由总经理以下高管人员掌控。如果只有受委托的人员才能成为贪污罪主体,则所有聘用的高管人员即使犯有贪污罪行?这部分人员具有的职务便利比真正受委托的国资股代表、董事会成员多得多,也不可能按照贪污罪论处。

笔者认为:从我国目前实际运作看,一是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委托机构应明确为国家、省、市的国资委与国有资产参股、控股的股份企业。二是国有资产参股,特别是控股公司的高管人员聘用前的遴选,决定都是由组织部门考察,党组织研究决定以后,由董事会履行聘用手续,在职工心目中视同企业领导。他们的贪污行为应视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腐败行为。

全文884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

继续阅读
本地专业对口律师
北京
#子公司 最新知识
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贪污罪主体的认定您还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1对1在线咨询

8秒前,138***54用户咨询成功
马上提问
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贪污罪主体的认定您还没弄清楚,在线问专业律师,让律师告诉您快速方案吧
  • 章法律师

    章法律师

    律所主任

    评分:5.0

    服务人数:487

    在线咨询
  •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专职律师

    评分:5.0

    服务人数:343

    在线咨询
  •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合伙人

    评分:5.0

    服务人数:590

    在线咨询
内容已经到底了,还没找到答案?
在线问问律师吧,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11,079 位律师在线 累计服务 3,700万 人次
立即提问

他们的问题正在被解答:

朋友欠钱不还怎么办,联系不上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