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住密度和私密性除了日照、通风等因素外,房屋之间的距离还必须考虑视线的干扰。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24米以内可以分辨对方,12米以内可以看到对方的容貌。为避免视线干扰,多层住宅的房间间距不应小于24米,高层住宅的横向间距应大于20米。另外,如果设计上不慎重考虑,塔楼的侧窗和前窗往往形成“通视”现象,在选房时应注意。
2。居住区配套公共建筑是否方便合理,是衡量居住区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为消除城市交通对小学生上学的威胁,应在较大的居民区内设立小学,居民区与小学的距离应在300米左右(近则扰,远则不方便)。对居民每天光顾的蔬菜店、食品店、小超市等基层商店要进行配套服务,服务半径不超过150米。居住区环境绿地率有一个重要的刚性指标,是指居住区内各类绿地所占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绿地不包括阳台和屋顶绿化。一些开发者会故意混淆这两个概念。由于住宅绿地具有遮阳、防风防尘、杀菌消毒等重要作用,相关规范规定新建住宅小区绿地率不得低于30%。北京郊区住宅小区绿地率要达到35%以上。如果城区附近居民小区绿地率能达到40%甚至50%,难度会更大。在居住区规划中,居住区布局要合理。为了保证每户都能获得所需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要求条形住宅的长轴与外墙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日照距离。北京市带状房屋日照间距为1.6~1.7h(H为前排屋檐与底层屋檐的高差)。塔楼采用日照距离大于等于1H的标准。如果房子的日照距离不够,北房子的一楼就得不到有效的日照。
5。居住区交通分为人车分流和人车混合两种类型。目前,作为楼盘卖点的“人车分离”是指汽车直接进入小区外的地下车库,且不存在汽车与行人的干扰。由于小区内没有车辆通行、停车和噪声的干扰,小区内的人行通道具有休闲功能,可以大大改善小区的环境质量,但这种方式成本较高。
全文772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