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菲律宾香港旅游团事件、东北伊春空难事件等意外事故频发,并导致多人在事故中伤亡这些事件的发生,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外出旅游、出差时有可能遭遇的人身、财产、交通安全意外的极大关注。随着中秋节小长假、国庆黄金周即将来临,如何通过保险的手段对出行的意外风险进行保障,又成为了市民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意外保险需求激增
据了解,由于上述意外事件发生后,国内部分地区的意外险投保情况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此,记者也从深圳多家保险公司采访获悉,我市意外险市场普遍出现了应激性增长,即受灾难事故刺激后所带来的投保热潮。
深圳人保财险人士表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意外险的投保呈现了上升趋势,除了数量有所增加以外,主要变化还体现在死亡保险金额的需求加大了,以往意外险投保保额一般在30万元左右,现在大部分客户要求保额为50万元,甚至更高。
平安人寿保险公司的统计数据则显示,最近个人保险的意外类产品呈现环比逐月增长的势头,最近两个月的月均增长7%以上。而友邦深圳分公司也表示,虽然近期暑假结束,出门旅游的人相对减少,但是,投保旅游、交通等意外险的数量却没有明显下降的变化,反而前来对意外险进行咨询的数量有所增加,很多的咨询者表示是为国庆黄金周出行做准备的,显示越来越多深圳市民已意识到要在出门时为自己上一份旅游意外险以防万一。
意外险投保率仍偏低
尽管相对而言,深圳人的保险意识比较强,近年来,选择通过保险为自己规避各种风险的市民也越来越多,但是,记者从我市保险市场了解到,我市意外险的投保率仍偏低。
记者在对市民进行随机采访时发现,许多市民外出旅行时,对自身装备、行头、工具等都很舍得花钱,但是,对防范意外风险的保险则是能省则省,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同时,从多家保险公司投保数据显示,意外保险的投保率普遍不高。如深圳人保的意外险的保费收入合计占比小于20%,阳光人寿保险深圳的交通、旅游、意外类保险的投保情况不足1%,在人身险中的占比仅有5%,友邦保险人士也表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们的投保率也会相对较低,这与保险普及程度有很大关系。有市场人士表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国内的投保水平差距接近60%。
国内暂无恐怖袭击险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的菲律宾事件中,遇险的香港旅行团全体团友都已购买保险,在事件中的遇害者均获赔100万港元,医疗赔偿保险每人最高可获赔100万元。不过,这次事件的保险赔偿是被保险公司归纳为意外事件才实现获赔,如果是恐怖袭击,则不在保险赔偿范围内。
那如果在境外不幸遭遇恐怖事件,是否也能通过保险进行风险保障?对此,记者从我市大多数保险公司采访获悉,因为风险计算的特殊性及国际事务的复杂性,目前国内暂时还没有一款专门针对恐怖事件发生的意外险产品,且恐怖袭击一般会在保险公司意外险条款中列为除外责任。
记者获悉,目前,与恐怖事件保障相关的保险,仅有美亚保险的恐怖袭击财产保险,即保障由于恐怖活动所造成的财产毁损。这种恐怖袭击财产保险既可以与财产险保单一起购买也可以单独购买,它不仅提供财产损失险,也可提供收入损失扩展保障。
不过,平安人寿保险深圳分公司市场部人士也表示,目前寿险的意外类产品,对因恐怖事件而导致的意外伤害或伤残,是包含在意外伤害保障范围内的,市民购买了目前的意外险,就可获这方面的保险保障。
专家建议
出境游须关注意外保险
随着越来越多深圳市民出国机会不断增长,出境游或出国公干的意外风险,更是受到人们的关心。对此,市场人士表示,对比国内游,出境保险须特别注意。
深圳人保人士表示,对于经常出国的市民,投保时应尽量选择保障齐全的产品投保,一些环球游境外旅行意外险的保险保障范围就包含了因疾病导致在境外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与国内旅游意外险不同的是,国内旅游险的意外医疗规定的治疗机构必须为我国境内医疗机构,而出国旅游险的意外医疗的治疗机构则为全球范围。此外,投保出国旅游意外险时建议增加投保行李丢失、证件丢失、个人责任险、紧急医疗运送等保障。
友邦保险人士也提醒,市民可根据自己出门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如果经常乘坐飞机,务必为自己购买航空意外险,选择时要注意保障的期限,有些产品的保障阶段仅限于飞机飞行过程,有些产品则包括了飞行前后两小时。
也有保险专家表示,游客在境外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对当地的治安、医疗体系不熟悉,极易发生各种不便的情况甚至意外事故,而且,各国的医疗卫生资源和价格差异很大,同一疾病的医疗费用在不同国家地区间也有巨大差异。因此,有一些国家对医疗保险有强制要求,必须购买了医疗保险才能入境,比如欧洲大部分国家要求境外医疗保险不低于30万元人民币,且保险期限不低于一个月,因此市民出境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相应保额与服务的意外保险。
不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发生事故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应马上做的事,就是应保持冷静,并及时拨打已投保的保险公司的热线电话,及时就医保留好各项票据,以便及时理赔。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