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买房,谁都希望“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然而,2007年宏观调控加息风暴仍使得大多数房贷者心有余悸。那么,2008年贷款买房,怎样做到最省钱?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各有千秋
屡次加息后,越来越多准备贷款买房的人开始考虑使用固定利率还款。但是,从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区别来看,固定利率是在借款人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时即设定好的利率,不论贷款期内市场利率如何变动,借款人都可以按照固定利率支付利息,不会随行就市以至“加息一次,头痛一次”。浮动利率会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适时调整,如果央行仍然存在持续多次加息的可能,对于新的房贷客户而言,其贷款风险则会较大。
一些理财专家提醒房贷者,为了降低购房贷款成本的支出,对于准房贷者来说,还是应该根据当前的宏观调控市场发展走势,结合各家银行推出的业务品种的具体利率水平,以及考虑自身收入情况、提前还贷因素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达到最终省钱的目的。
公积金贷款最省钱
2007年经历过六次加息后,相比商业银行的住房贷款,公积金给借款人带来的低利息优势更为明显。
刘先生上班已有五年时间,目前月收入2300元,单位为其已缴纳住房公积金,他每月自己需要缴纳的住房公积金额度为200元,另一部分金额由其单位缴纳。他打算用公积金贷款买房,可是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够贷到多少钱。那么每月缴纳的公积金到底可以贷到多少钱呢?这里有国管与市管的区分。
住房公积金国管与市管的区别按照客户所在单位的性质划分。客户所在单位为市管单位,那么其公积金交纳存储地即为市管,国管同样。
在实施操作中,凡在《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借款申请表》“个人登记号”一栏以502、509数字开头的,即视为国管单位;以身份证号开头的号码,则大多数视为市管单位。
根据公积金管理中心规定,市管公积金最高可贷款额度的公式为:借款人家庭月收入(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每月至少扣除400元的生活费后所剩余额,再除以申请贷款年限的每万元贷款月均还款额的所得,即为最高可贷款额度。
以上述刘先生为例,刘先生每月住房公积金缴存额度为200元,月工资收入为2300元,倒推回去,刘先生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即是8%,那么,他的家庭月收入=200÷8%。如果刘先生首次置业买房总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通常情况下都能够申请到8成的住房公积金贷款。
国管公积金的借款人可贷款额度计算方式不像市管公积金那样复杂,只要借款人能够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收入证明,在月均实收入不能少于对应贷款年限所需月均还款额两倍的情况下,都能够实施一定数额的贷款。
目前,商业银行5年期以上住房贷款基准利率已由年初的6.84%上调至目前的7.83%,累计加息幅度为0.99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按照最优惠利率计算,已上调至6.6555%,上调幅度为0.8415个百分点。加息后的公积金贷款,1-5年年利率是4.77%,6-30年年利率是5.22%。作为政策性的住房金融贷款,公积金贷款的低息优势,让很多房贷一族心动不已,所以当之无愧地成为贷款买房者最佳省钱方法。
等额本金便于提前还贷
连续加息对准备贷款购房者构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考虑到日后提前还贷因素。专家指出,从贷款利息角度来看,等额本金方式明显要优于等额本息方式。不过,等额本金的初期还贷压力要明显高于等额本息,所以房贷者要正确估计自身收支情况,考虑对生活质量是否构成影响,然后做出合理判断。如果是高薪者或是收入多元化的人群,建议他们采用等额本金还款法,因为这种还款方式虽然前期资金压力较大,但可减轻日后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最后还款越轻松。
如果是一位工作四平八稳、与世无争的购房者,建议他们可以选择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当然,如果购房者在贷款初期就考虑提前还贷因素的话,等额本金还款方式会更加节省些许利息,较为划算。
提前还贷缓解压力
2008年在新的货币从紧政策下,对于那些欠下银行债,背上“房奴”名的房贷者们来说,渴望通过某种方式减轻他们的贷款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提前还贷成为他们快速解困的便捷之路。
提前还贷虽然能够缓解贷款者的压力,但却对房贷者有着较高的资金要求。盲目提前还贷,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有可能将投资的“活钱”变成了“死钱”,有时候反而会得不偿失。但是,如果做好提前还贷计划,不但能够真正缓解房贷者压力,同时还可以用富余的资金投资其它产品,创造更多财富。
公积金小贴士
1.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规定,住房公积金贷款年限一般为1-30年,借款申请人的贷款期限最长可以计算到借款人70周岁。另外,只要公积金贷款申请人所购买房屋的“房龄+贷款年限<47年”,都可以申请公积金贷款。
2.目前,公积金利率为五年以上执行新利率5.22%,五年以内执行新利率4.77%。
3.住房公积金的贷款额度为:房屋面积超过90平方米,最高贷款额为7成;房屋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最高贷款额为8成。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