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将安全文化建设引深至安全生产中,融入企业安全管理体之中,并做好传播和普及,促进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参与和监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梁嘉琨在日前举行的“世界安全生产与健康日高层研讨会”上如是表示。
世界安全生产与健康日高层研讨会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举办。十年前,国际劳工组织为纪念受伤或死亡的工人,发起了世界安全生产与健康日活动,并批准作为职业安全与健康际纪念日和联合国官方纪念日。这一活动在世界许多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年的全球主题是:“体面的工作,安全的工作”。我国政府结合实际,提出今年在中国的活动主题为:“体面的工作,安全的工作——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安全发展”。
石化行业是我国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梁嘉琨认为,体面的工作是每一位劳动者的理想追求,拥有体面的工作,既是维护劳动者的尊严,又是法律对劳动者的保护;安全的工作是每一位劳动者最基本的需求,拥有安全的环境,既是全社会和所有企业的道德标准和共同责任,又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梁嘉琨表示,坚持走安全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国家明确提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发展理念,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的战略目标,加快法制、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社会氛围。通过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国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态势。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均衡,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依然存在。
梁嘉琨指出,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安全发展,是我国安全生产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我国正在进入重化工时代,石油和化学工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石化企业生产线长、涉及面广,装置高温高压,许多原料和产品易燃易爆、毒性很强,一旦发生事故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恶性事件。所以,石油和化工是一个高危行业,其安全生产工作尤为重要。石油和化工行业在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方面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必须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安全发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华山在会上要求石油和化工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力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坚决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的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排查并严肃处理安全生产中的各种隐患和漏洞,深入扎实地开展反“三违”活动,坚决杜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努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积极探索安全生产与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努力促进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健康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
我国职业安康形势严峻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陈英则对当前我国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形势表示担忧。她指出,2005年全国各类事故死亡127089人,同时,职业危害和职业病已经成为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最主要因素。
她说,我国目前无论从接触职业危害人数、新发现职业病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以及因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在许多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污染水平超过国家标准的要求。在有些矿山企业,粉尘、高温、炮烟等有毒有害因素同时存在,劳动条件十分恶劣,严重影响着工人的健康与安全。
她表示,职业危害和工伤事故不但威胁劳动者的生命与健康,还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据粗略估算,近几年中国每年因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达到2000亿元以上,占gdp的2.5%左右。一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没有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制度、措施,或生产力水平低下,防护设施简陋;或用工管理混乱,职业危害现象严重。她说,“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管理中还没得到较好体现,这体现在与生产直接有关的生产设备安全具有较高标准,而与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减轻劳动强度直接有关的内容则标准较低。
强化安全文化建设
面对严峻的职业安康形势,与会官员与专家表示,我国政府在努力构筑“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新格局。
他们指出,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对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建设优秀的安全文化,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企业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员工的遵纪守法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为此,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设置专职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核,保证有足够安全投入,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从而保证安全生产和员工健康,使员工能拥有“体面的工作,安全的工作”。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