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一部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通过网络播映后,引起广泛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一天之内,几大互联网网站点播下载量加在一起已近上亿次,在手机上,该影片被反复刷屏。
这部103分钟的纪录片是柴静和一些人士,在过去一年里拍摄的,主要针对什么是雾霾、它的形成及解决出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记录和剖析。
影片用大量镜头对准触目惊心的污染现场,并采访了许多专家,收录了相关数据,也融入了拍摄者的情感。
连年的雾霾污染,已成为中国部分地区的一个标签。其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等。
网上有评论认为,这部影片,切中痛点,让人想到美国作家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该书在上世纪60年代推动了美国的环保进程,唤起了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但也有人指出,影片存在一些事实错误,而传说中拍摄者个人的一些有违环保的行为也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影片掺入了较多个人情绪因素。
与海洋学家卡逊不同,39岁的柴静本人不是科学家。
不少人认为,影片说什么,与个人无关,只要它说得对,就应该支持。这部影片有感染力,推动了社会对环保的认识,普及了科学知识,并有助其转化为行动。
全国政协委员、女高音歌唱演员李素华说:她说了我们很多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
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发短信致谢柴静。
影片的播出正值全国两会召开前夕。
看了这部片子,我觉得片中用科学的态度说话很重要。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说,到底PM2.5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对人的脑血管、心血管、肺、胃的损害状况究竟怎样,柴静花了一些时间做调查。
吕新华说,这个片子引起舆论关注是一件好事,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以及政府在治理雾霾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我们国家在治理雾霾方面的力度是很大的。他说。
包括土地、水和空气污染在内的环境问题近年来一直是中国两会的热点,代表委员提出了不少议案、提案和建议。同时两会的其他一些焦点议题与环保也息息相关,比如说经济新常态、增长双引擎、结构调整等。
多位环境业内人士研判,中国仍处于污染爬坡期,即将实现工业化中级阶段,既要发展、又要治污,其背后是发展权与健康权的博弈。
中国政府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去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
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去年底的APEC蓝时,中美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向世界承诺,减排的力度还要加大。
目前,中国政府已提出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系列行动计划。
以北京为例,去年地方政府大力推进能源清洁化,大幅减少煤炭用量;严控机动车排放,率先告别黄标车;并力推产业结构升级,开展扬尘治理。2014年北京大气中主要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4%,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58天下降为45天。
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环境问题是顶天立地的问题,关键在于监督和落实。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生态红线划分专家组组长高吉喜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秦大河指出,当前还要着重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管理中存在的纰漏,有的企业唯利是图、藐视法律,一些部门执法不严、惩处不力,公众意识不强、监督缺位等。
八届、九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指出,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政治问题之一,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具备物质条件,环境拐点可期的前提是下决心加大投入进行发展转型。
环境治理是依法治国的有力抓手。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孙佑海认为,资源趋紧、国际承诺、群众期待,是倒逼环境治理的最佳窗口期。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期待,严格执法要不惜触动利益集团,同时推行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变部门孤军执法为全社会合力监督,臆造、篡改环境信息数据要入刑罚。
秦大河说,治理环境的长远之策,是创新驱动,发展和推广绿色技术。
全文1.7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