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税收减免类1.没有按规定备案、审批。如投资收益、国债利息收入、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2.编造虚假资料申报减免税,如假高新企业3.减免税项目所得与应税所得未分开核算
(二)收入类1.不及时结转确认收入2.隐匿收入,如边角废料、不开票收入3.关联方往来避税。如价格问题、避税安排不按独立交易原则4.政府补偿收入5.财政性资金6.不视同销售7.股权转让收入未纳税8.不申报资产盘盈收入9.应付未付款未转营业外收入10.坐支租金收入,以费用抵偿收入11.在建工程试运行收入国税发[1994]132号12.债务重组收入计入资本公积13.接受捐赠收入计入资本公积14.企业注销不按规定计算清算所得15.金融商品买卖所得不申报
(三)成本费用类1.票据合法性问题2.权责发生制原则3.费用列支非相关性。如股东个人、高管个人费用单位报销。4.虚开发票不合理费用5.超标列支费用不调整6.个人费用报销,如车辆燃油费、修理费等7.财务利息费用,如列支其他单位或个人利息费用、票据和利率等8.需列临时工工资薪金,有的隐瞒工资9.食堂经费核算和白条10.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列支不合理11.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2.虚开劳务费发票和房屋租赁发票13.会议费发票14.办公用品15.差旅费津贴16.赞助、罚款支出17.列支不征税收入相应费用成本18.个人商业保险费19.捐赠支出不调整20.资产损失没有按规定申报扣除、申报资料不全21.税金计提未缴纳,滞纳金列入税金或费用22.企业替个人支付个人所得税
(四)资产类1.资产计税基础与会计账面价值不同。如资产按评估价值入账、票据不合法2.资产评估增值多计提折旧3.缩短折旧年限4.计提资产减值准备5.股权转让价值和成本确定,如权益法核算6.固定资产列为低耗品7.无形资产做费用处理8.装修费用、大修理费用一次性摊销9.调整成本计算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10.混淆资本化费用化支出,如利息费用费用化、运费费用化11.企业重组资产计税基础不按规定调整12.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13.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停止资本化,未按规定取得发票14.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
全文893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