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逃跑,缓刑不适用。因为缓刑需要行为人有悔罪心理,而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悔罪心理。即使其人身不受事故处理机关控制、脱离控制,也不愿意承担刑事责任或不愿意对被害方予以赔偿,客观上不具有悔罪行为。因此,即使行为人在归案后产生了悔罪心理并实施了悔罪行为,但由于其罪过比未逃逸的大得多,仅应从轻处罚,不宜适用缓刑。
在肇事后,如果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逃跑,那么缓刑就不适用于这种情况。这里所指的“交通肇事逃逸”,指的是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心态,因而不具有“悔罪”心理,客观上逃跑,即使其人身不受事故处理机关控制、脱离控制,不愿意承担刑事责任或不愿意对被害方予以赔偿,客观上不具有悔罪行为。因而在其归案后,即使产生了悔罪心理,实施了悔罪行为,但他们的“罪过”比起肇事后未逃逸的大得多,仅应作为从轻处罚的情节考虑,不宜适用缓刑。
交 通 肇 事 逃 逸 者 是 否 适 用 于 缓 刑 ?
根据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肇事逃逸者应当从重处罚。然而,在缓刑方面,我国《刑法》第74条规定了缓刑的适用条件,其中第(五)项规定:“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符合刑法规定,可以酌情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交通肇事逃逸者可能会被酌情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具体需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官的审判判断。然而,在实际司法审判中,交通肇事逃逸者往往被视为犯罪分子,因此,缓刑适用于交通肇事逃逸者的可能性较低。
综上所述,交通肇事逃逸者适用于缓刑的可能性较低,需要根据具体案件和法官的审判判断来确定。但在量刑时,可以酌情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作为交通肇事逃逸者,即使刑罚较轻,仍有可能被判处缓刑。不过,在量刑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以此体现司法公正和人性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全文1.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