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的认定要件包括:
一、欺诈者:必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是故意向他人表达不真实的情况,无论是虚构事实、歪曲事实还是隐瞒事实。欺诈往往表现为积极行为,而消极行为,尤其是沉默,必须是法律、合同或商业习惯上有义务告知事实,但不告知时才能构成欺诈。必须有欺诈故意。欺诈意图是指欺骗他人的意图,包括两层:
1、是使相对人陷入错误的故意,即行为人知道自己所说的不真实,知道相对人有可能陷入错误;
2、故意使对方陷入错误并表达意思。这两种故意从根本上阻碍了被欺诈人意思形成的自由。
二、欺诈者:必须被欺诈的人因欺诈而陷入错误。欺诈者陷入错误与欺诈者的欺诈行为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1、如果被欺诈者没有陷入错误,或者虽然陷入错误,但这种错误不是由欺诈引起的,那么欺诈就无法成立;
2、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表达意思,即错误与意思表达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欺诈行为的法律要件
1、有具体的欺诈行为,即将欺诈故意表示于外部。
这要求欺诈人有意思表示能力,因此无意识或精神错乱中的行为人、无行为能力人所为的意思表示不属欺诈。欺诈的具体表现为捏造虚假事实、隐匿真实事实、歪曲真实事实三种情形。沉默也可以构成欺诈,前提是沉默者有告知义务。
2、欺诈人主观心理状态为故意。
这种主观上的故意涉及两个方面: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使相对人基于错误而意思表示的故意。
3、受欺诈方做出意思表示。
虽然欺诈方有故意行为,并使得受欺诈方陷入错误认识,但是最后受欺诈方没有做出意思表示,则欺诈当然没有成立。但是如果受欺诈方做出了意思表示,则欺诈人是否通过欺诈获得利益,或使受欺诈方受有损失,对欺诈的构成不产生影响。
4、受欺诈方实施的民事行为与欺诈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即相对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是因为欺诈造成的错误造成。如果欺诈方有欺诈行为,但是相对人并没有因此而陷入错误认识,则不构成欺诈。
民法关于欺诈的定义和构成要件在网络欺诈中也同样有效,只要有故意引导当事人做出错误判断的行为,当事人由于错误的判断而做出的使自己利益受损的行为,都可以构成欺诈。一旦定性为欺诈,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网络欺诈手段的多样性和隐蔽性,人们要提高警惕,防止受骗上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