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在法律上不允许在合同及宣传上给客户承诺保本,因此如果有任何人向您承诺私募基金是保本的,可能是为了忽悠你。但是私募基金如果通过风控体系设计,例如:优先劣后的方式、夹层资金、CPPI策略等方式,采用结构性设计和控制投资比例的方式,是可以使某一部分客户实现保本甚至是保收益的,或者是说比较大的概率实现保本。
下面简单地分析几种方式的特点:
1、一般的“优先劣后”的形式,其实就是常用的采用杠杆的一种产品形式。
优先级资金优先获得本金及约定的收益,劣后级资金承担下跌的风险,并以自有资金为优先级的本金安全及约定收益做担保,但是劣后级资金能够获得超过优先级约定收益以外的超额收益。简单来讲,就是优先级资金以一定的利率借钱给劣后级资金去做投资,做得好的收益归劣后级,到了约定的期限及触发条件,劣后级给优先级偿还本金及约定的利率就行了。
一般优先级资金风险偏好低,会在银行、信托、第三方财富等渠道募集,设计成固定收益及固定期限的产品,当然合同里面也没有约定是保本保收益的,只能理解成“结构性保本”,也很受客户的青睐。
而劣后级资金风险偏好高,则会在券商、信托、私募、第三方财富等渠道都会募集。募集到的优先级和劣后级的资金将一起投资到股市、债市等市场中,优先级资金与劣后级资金的比例就是放大杠杆的比例,比例越大,整个结构的风险就越大。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都投到股票市场,遇到股灾等级别的大跌时,劣后级资金都亏完了,又怎么能保证优先级资金的安全呢?
基金在产品设计环节为了防控这方面的风险,在此处就规定了预警线和止损线。例如,一个优先级:劣后级资金=2:1的产品,期限为1年,优先级约定的收益是6%。如果要完全把劣后级资金跌完,才会威胁到优先级资金的本金安全,那么整个产品的亏损幅度要达到33.4%时优先级资金的本金会受到亏损;以此推算,整个产品的亏损幅度达到29.4%时,才会威胁到6%的优先级收益的安全。那么,只要在产品设计中,把产品亏幅控制在29%以内,优先级的本金及6%的收益就能有保障了。一般的做法是,规定基金净值达到0.9时(按初始1元面值计算),将股票仓位将至50%以下;净值达到0.85时,全部清仓。这样相当于将基金的亏幅控制在15%以内,离29%的线还是有一定安全距离的。
一般来说,在不发生股票流动性危机的情况下,严格执行这样的风控策略,是可以使优先级资金的本金及收益得到保障的。但是,如果是像2015年7月份股灾及2016年1月份“熔断事件”这样的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发生了流动性危机及股票大面积长时间停牌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因为无法及时清仓止损,而使得风控手段不能执行到位的情况。
当然,也会有基金管理人无视合同约定的止损条约,不执行止损操作的情况发生,但因基金资金托管于券商、银行等第三方,其负有监管义务,在基金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这样的情况相对比较少发生。
补充一个现实情况:股灾期间大部分银行销售的端伞形信托优先级产品,最后都给客户兑现了本金及收益。信托等其他端的产品不明。
2、夹层结构产品,其实就是更复杂一点的“优先劣后”产品。
举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把资金募集来源分成ABC三层,A层约定保本保收益,B层约定保本浮动收益,C层不保本不保收益,其中A拿固定收益,B与C按比例把超额收益部分进行分成,一般C承担的风险大,会比B分得多一点。因此类产品结构比较复杂,其原理参照第1类产品,在此不深入剖析。
3、CPPI策略基金。CPPI策略就是公募基金中的保本基金采用的策略。
其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类固定收益投资如债券、新股及分级基金A等,负责累积安全垫来保障本金、获取一部分基础收益,同时用一小部分做风险投资博取一定的高收益,拉高整体资产的净值。
因为债券等低风险资产的违约概率较低,因此这样的策略机制能够比较大概率地保障本金安全,同时又能获取一定的超额收益,也就是所谓的“进可攻,退可守”。
但是这样的机制也就导致了风险资产投资比例有严格限制,在股票市场好时,所获得的收益比单纯的股票多头基金是要低的。
而公募保本基金及私募CPPI策略基金的区别在于,公募基金有引入担保公司担保,以一定的费用购买了保险,以保障在发生极端恶劣的市场环境时的投资者本金安全;而私募基金行业内还未有这样的担保机制,也不能给客户承诺保本,所以这个CPPI策略基金也停留在产品策略上进行控制,能够比较大的概率帮客户实现保本,比起一般的股票多头型公募基金及私募基金的风险要低很多,合适偏保守类的客户。
全文1.8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