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1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以来,债券市场的规则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司债券的发行主体由之前的上市公司扩大到了所有公司制法人,公司债券的发行方式也变化为大公募、小公募和非公开发行三种,制度的变化在带来投资机会的同时也伴随着规范和适当性管理,如果想买新公司债,那么这三件事你不得不知道。
(一)新公司债有哪几种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上市规则(2015修订)》,新公司债分为以下三类:
1、面向公众投资者和合格投资者的公司债券,即“大公募”债券。
该类公司债券除需满足最近三年无债务违约或者延迟支付本息的事实、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债券一年利息的1.5倍以外,债券信用评级需达到AAA级。
也即是说,没有达到合格投资者要求(将在下文介绍)的公众投资者,想要投资新公司债券,就只能选择AAA级的品种了,AAA级是国内债券评级的最高级别,可见监管机构为公众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和风险规避可谓煞费苦心。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大公募”债券在存续期间出现债项评级被下调至AAA以下等情形导致降板至“小公募”债券,公众投资者将不得继续买入,已经持有的可以卖出或持有到期。如果“小公募”债券在存续期间债项被上调至AAA,却不能升板为“大公募”债券,公众投资者仍然无法参与交易。
2、仅面向合格投资者的公司债券,即“小公募”债券
这类债券,普通公众投资者就不能投资了,那么小公募类债券相对于大公募债券而言,最大的区别就是债券的信用评级在AAA级以下,即“AA+”、“AA”、“AA-”及评级再低的其他债券。
3、非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
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即私募债,其特点除仅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外,另一点就是每次私募债的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交易所对超过200人的转让不予确认。想投资私募债的投资者需满足交易所的合格机构投资者认定外,还必须考虑到转让范围受限,流动性有限的风险。
(二)我是公众投资者还是合格投资者
根据《债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要求,交易所将参与债券认购和交易的投资者按照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分为合格投资者与公众投资者。
其中,合格投资者的资质条件与《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中的完全一致,主要包括:
1、金融机构;
2、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
3、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的企事业法人、合伙企业;
4、QFII和RQFII;
5、社保、年金;
6、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的个人投资者;
7、经证监会和上交所认可的其他合格投资者。
那么很显然,不符合上面条件的,就是公众投资者了。
在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中,公众投资者只能投资满足债项评级AAA等条件的“大公募”债券。另外,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不同投资者可投资债券范围认定得更为详细,不仅仅限于公司债券方面。比如,明确合格投资者可以认购和交易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的公募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合格机构投资者可以认购私募债券,公众投资者可以认购及交易在上交所上市的国债、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公开发行的可转债可分离债、“大公募”公司债券;合格投资者可以参与质押式回购的融资和融券交易,而公众投资者只能参与融券交易。
(三)投资债券也会亏本吗
投资有风险,债券不例外。任何带来收益的投资产品必定是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的,相对于一般投资者熟悉的股票投资风险,投资债券的风险主要有两类:
1、利率风险
债券的价格也像股票一样,会发生波动。对于持有债券直至到期的投资者来说,到期前债券价格变化没什么影响;但是对于那些想在债券到期前出售和购买债券的投资者而言,债券价格的变化意义重大。债券价格的波动有多种因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利率的变化。一个最基本规律就是:当利率上升的时候,债券的价格会下跌;当利率下降的时候,债券的价格会上涨。总之,利率和债券的价格成反向波动。
2、信用风险
债券信用等级的高低,极大决定了债券的风险和收益水平。政府由于信用等级极高,因此债券不愁发不出去,票面利率肯定是比较低的。如果一个亏损企业发行债券,它必须承诺非常高的票面利率,没有高额的利率回报,谁会没事儿把钱借给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风险高收益,这是金融市场上的真理。
近年来,债券市场上违约新闻不绝于耳,一旦实质性违约,债券持有人就可能面临债券本金及利息均不能得到偿付的风险。
不少投资者总认为所谓的债券违约风险总发生在民营企业,可事实却是国有企业、甚至是中央企业均有违约风险,例如11天-威债发行人天-威集团为央企子公司,现已陷入债务泥潭,由于未能按期偿付利息,成为我国首单实质违约国有企业发行的公募债券。
新公司债券的分类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交易所债券发行规范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全面建立,有利于防止高风险债券过度暴露于风险承担能力较差的个人投资者,避免投资者承受超出其承受能力的损失,是我国新债券规范体系建立的重要一步。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