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
(1)刑事责任产生的前提是犯罪行为,因而刑事责任与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有着必然的联系;
(2)而民事责任产生的前提是违反民事义务,因而民事责任与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有着必须的联系。
2、责任承担的主体不同。
(1)刑事责任只能由犯罪人对国家承担责任。
(2)而民事责任是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人对被侵害人承担责任而不是向社会或国家承担责任,因而是否实际地追究民事责任,可以被侵害人的意志为转移,民事侵权行为人可因被侵害人的同意而被免除责任。
3、主观方面不同。
(1)刑事责任的成立一般以犯罪人的故意为常态,刑事责任的成立及大小受行为意志状态和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影响,对于过失犯罪只有在法律有明文规定为犯罪时,才可以认定为犯罪,
(2)而民事责任绝大多数是因过失行为所导致的,其责任范围一般也不受主观恶性大小的影响。
一、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是:
1、行为性质不同,侵权行为具有民事违法性,而犯罪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
2、行为侵害客体的范围不同;
3、行为的严重程度不同,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也不同。犯罪行为必须具有社会危害性,这是构成犯罪的实质要件;
4、行为人的主观要件不同,犯罪行为要求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达到一定程度,即必须要具备故意或者过失;
5、行为后果不同,侵权行为依照本法或其他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的是相应的民事责任,承担责任的形式包括损害赔偿、停止侵害、消除危险等。
二、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主要区别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刑法对故意犯罪的规定,故意犯罪是指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样的行为的发生和结果的产生。因此故意犯罪体现出犯罪行为人主观恶性较大,根据该条规定,对于故意犯罪,都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在故意犯罪中,还可以将其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直接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过失犯罪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对于过失犯罪,刑法规定必须要由刑法明文规定是犯罪的,才承担刑事责任。这是因为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在主观恶性上明显不同,故意犯罪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则是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是由于主观上的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而导致了结果的发生。因为对于过失犯罪,只有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后果,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的。
全文1.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