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接连爆出多家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等发行的多款产品无法按期兑付,涉及金额超过数十亿元,有限合伙理财是这些兑付危机中的重灾区。从制度设计上看,具有独特优势的有限合伙理财何以变成了重灾区?
某投资界资深人士称,有限合伙制在我国已经和西方完全不同:本来有限合伙人(GP)应当是精通专业、善于投资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士。目前国内的有限合伙人队伍则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投资者,即普通合伙人(LP)应该是基于对有限合伙人的专业能力的了解和信任,把资金交给他们管理,如今却变成只看收益率的冤大头。
追根溯源,2007年新的《合伙企业法》实施后,有限合伙制开始被正式引入。从制度设计上看,有限合伙有两大优势:一是合理避免额外的税。合伙企业在各国均不被独立课征法人所得税,中国亦不例外;《合伙企业法》第6条规定: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国家有关税收规定,由合伙人分别缴纳所得税。这种制度避免了双重纳税。二是便捷。合伙人认缴资本的承诺制及分期缴付,以及在原认缴基础上的追加、减资,都较有限公司更为简单。
与此同时,我国对于有限合伙的法律框架还比较薄弱,主要是《合伙企业法》以及一些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正是这种独特优势吸引了大批的股权私募基金。2012年后有限合伙类理财产品开始在国内盛行,理财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固定收益的有限合伙基金。但也是因为法律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同样从2012年左右开始,有限合伙制理财产品的风险不断暴露。
目前,有限合伙类理财产品之所以爆发大量风险,可以说从产品设计,到后来的销售、运行,都是层层埋下伏笔。
首先,尽管有限合伙制名义上强调的是普通合伙人的无限连带责任。但实际情况是,国内只有有限责任公司,没有为破产承担无限责任的无限责任公司。所以,无限连带责任到头来是没法执行的。
其次,合伙人会议和咨询委员会等风控环节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全部被省略。有限合伙人甚至很少或根本不披露相关信息。一般合伙人利用与有限合伙人的信息不对称,一些有限合伙理财产品已沦为投资黑洞。
再次,过去几年中,有些质地很差甚至是虚假的项目,在无法通过银行、信托风控关的情况下,都会包装成有限合伙形式的理财产品,然后通过高达3-5%的销售佣金,通过第三方理财公司、私募基金等渠道销售。
再加上有限合伙基金目前几乎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在上述种种原因下,有限合伙基金不时曝出兑付危机,就在意料之中了。
优选财富高级理财经理卫然建议,要规范销售渠道的行为,不但要将PE、VC、私募证券基金等投资方式明确标示风险等级,更要明示投资人,严禁误导投资者;而且应该明令禁止有限合伙基金将自己发行的产品定义为类信托理财产品。因为有限合伙基金的组织形式决定其关键点在于责任有限,而不是刚性兑付。连信托产品都几乎不能保证刚性兑付的时代,把高风险的浮动收益产品包装成固定收益产品无疑是误导销售。
而投资者在面对有限合伙基金时,要在普通合伙人的管理能力、投资标的、风险等级、法律权益等方面要更加清醒和谨慎。万万不可把有限合伙基金误当作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
全文1.3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