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保险公估业正面临车辆大发展和车险发展而带来的快速成长期。今年1月,上海泰达汽车保险公估公司获批成立,这是国内第二家专业车险公估机构,作为股东之一,上海大洋保险公估会表示将拨出部分车险公估委托,对新公司进行扶植。有消息称,今年内还将会有多家专业车险公估公司陆续成立。
车险占多数产险公司业务总量的60%以上,而车险理赔从来就是保险合同双方矛盾争议的焦点。上海大洋保险公估负责人表示,随着国内车险业务的发展,车主和保险公司之间因定损金额意见不一发生矛盾的频率不断上升,在互为当事人的情况下,会寻找第三方公估作为“裁判”。据此,大洋保险公估去年的车险定损业务量已上升到30%左右。
上海保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车险发展直接催生了专业公估公司,今年上海将在车险理赔上进一步发挥保险公估的作用。这表明专业车险公估目前正面临快速成长期。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不少公估公司的委托雇主———保险公司正在成为专业车险公估健康成长的瓶颈。从理论上讲,第三方定损能给保险双方带来双赢。保险公司接报案后,委托保险公估前往查勘,对事故车辆进行检验、定损以及对涉及人身伤亡的事故进行调查,既能够降低成本花费,又能有效避免内外勾结的骗保,同时,对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保险公估能够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估。但实际上,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保险公估的公正性是有条件限制的。据知情人透露,大多数保险公估公司90%以上的业务来自保险公司直接委托,很少有被保险人或者其他机构的委托。如此状况之下,可想而知,面对生存的巨大压力,保险公估几乎很难能做到“裁判员”应有的公正,查勘定损难免偏向于保险公司。
上海曾经有一家公估公司,因坚持公正、客观的定损原则,被委托的保险公司“封杀”长达一年之久,期间没有一笔该公司的业务。而有这般同样经历的公估机构决不在少数。为了继续在保险这个产业链中生存,很多保险公估机构不得不以牺牲公正作为交换代价,受制于保险公司。
业内人士分析,国内保险公估机构虽已有不少,但专业车险公估公司才刚刚起步。如果不能尽快改变保险公司独家“喂食”、“包养”的情况,保险公估机构将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只能作为保险公司查勘功能的简单延伸。
据悉,为了改变公估公司被“包养”的尴尬局面,保险监管部门已着手准备将公估公司地位纳入《保险法》的修订中,以求加大对保险公估机构的监管力度和评级标准,充分发挥保险公估专业定损的优势。同时,有关部门还将通过开展保险公估年会等方式,在保险公司与保险公估公司之间建立沟通,制定一定的行业标准,来尽快解决影响专业公估成长瓶颈的办法。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