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根据法律规定,挪用公款罪的既遂标准包括:行为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行为人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盈利活动;行为人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三个月以上...
在确定挪用公款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时,要把握以下几点:1。检查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2、检查行为...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挪用公司公款构成挪用资金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挪用资金罪;挪用公款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1、国有企业的,构成挪用公款罪;非国有企业的,构成挪用资金罪。 2、每月挪用1次,80次,就是说4万元,挪用了6年半的时间;无论是数额,还是时间,均构成犯罪。 依据是,《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全国人大会常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2002年4月28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了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含义问题,解释如下: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一)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 (二)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 (三)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 第二百七十二条【挪用资金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挪用国有资金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2000年2月24日) 对于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国有资金归个人使用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我国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从重处罚。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的使用收益权,即行为人在一定时间内,利用职务便利,对公共财产予以占用、使用,从而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部分权利。 2.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公款。公款的典型表现形式是货币,除此之外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以及金融凭证也属于公款。 3.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只有国家工作人员才可能构成本罪的主体。 4.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挪用公款的动机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相关司法解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挪用公款犯罪如何计算追诉期限问题的批复》 ►《关于挪用失业保险基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 ►《关于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国家工作人员挪用非特定公物能否定罪的请示的批复》 您可以在网上搜一搜以上相关法条,仔细研究一下,不懂的欢迎询问。 鉴于此案已进入检察院阶段,及早聘请律师介入为好。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04人已浏览
759人已浏览
303人已浏览
30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