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依照刑法的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至于赔偿,主要费用包括死亡赔偿、赡养人生活费...
先说赔偿,丧葬费法定标准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六个月标准(法定标准为两万五千元),死亡赔偿金如果死者不到六十岁的,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过失人员死亡赔偿标准:1、葬礼费用按受诉法院所在地上年度员工月平均工资标准,按6个月总额计算。2、受抚养人的生活费,根据受抚养人失去劳动力的程度,按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度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1)城镇居民死亡赔偿金=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60岁以上(实际年龄-60岁以上)75岁以上5年](2)农村居民死亡赔偿金=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n[n:60岁以下20年(包括)60岁以上:n=(实际年龄-60岁)75岁以上5年)(3)60岁以下人员死亡赔偿金=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年。(4)60-75岁的死亡赔偿金=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实际年龄-60)]。(5)75岁以上人员的死亡赔偿金=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年。3、死亡赔偿金,根据受诉法院所在地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是,60岁以上的人,年龄每增加1岁减少1年的75岁以上的人,按5年计算。赔偿权利人证明其居住地或常住地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被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可按其居住地或常住地相关标准计算。赡养人生活费的相关计算标准,根据预付款原则确定。如果现实中没有赔偿能力,赔偿义务人可以申请定期付款,法院也考虑适用这种方法。
1、葬礼费用按受诉法院所在地上年度员工月平均工资标准,按6个月总额计算。2、受抚养人的生活费,根据受抚养人失去劳动力的程度,按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度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1)城镇居民为:死亡赔偿金=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60周岁以上的为(实际年龄-60);75周岁以上为5年](2)农村居民为:死亡赔偿金=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N[N:60周岁以下为20年(含);60周岁以上:N=(实际年龄-60);75周岁以上为5年](3)60周岁以下人员的死亡赔偿金=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年。(4)60周岁—75周岁人员的死亡赔偿金=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实际年龄-60)]。(5)75周岁以上人员的死亡赔偿金=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年。3、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相关计算标准,依照前款原则确定。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认定过失致人死亡罪规定: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构成本罪,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 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 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在这里,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使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是过失。本罪属结果犯,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这点同有意识地实施故意剥夺他人生命行为的故意杀人罪不同。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可以分为作为的过失致人亡行为和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两种情况。 3、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这里死亡包括当场死亡和因伤势过重或者当时没有救活的条件经抢救而死亡。否则行为人不应承担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致人重伤,但由于其他人为因素的介入(如医师未予积极抢救或伤口处理不好而感染)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只应追究行为人过失重伤罪的刑事责任。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主体。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知识水平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对自身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认识,都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他们是限制行为能力(含责任能力)人,因此,法律上不要求他们对过失行为负刑事责任。 (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84人已浏览
844人已浏览
284人已浏览
1,13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