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现场逃离并不一定就属于肇事逃逸,要经交警部门调查才能定性。在确定属于肇事逃逸后,如事故中没有人员重伤或死亡,逃逸的驾驶员要负事故主要以上责任...
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明知发生...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肇事后离开现场了,就算是肇事逃逸的。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肇事逃逸,未构成犯罪的后果如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的;(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15日以下拘留。
离开交通事故现场是否属于逃跑:交通事故逃跑以行为者逃跑法为主观目的条件,以行为者逃离事故现场为客观方面,行为者除法定事故或正当理由外。因此,在实践中,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为逃避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离开事故现场,未积极履行救治伤者和财产。向交通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事故情况。在现场等待处理等交通法规定的义务,作为判断交通事故后逃跑的标准。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不是因为逃避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而离开事故现场,而是因为自己受伤去医院治疗伤员等原因,积极履行危险通知等规定的义务,综合各种因素后,可能被认定为不构成交通事故的逃避。以下6种情况不能认定为交通事故的逃脱: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没有争议,离开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后悔报警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了及时救出事故伤员,在车辆和伤员的位置表示驾驶离开现场,立即报警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员送往医院后,为了筹措伤员的医疗费用暂时离开医院,伤员和伤员的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的真实信息,在协商时间内回来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为伤员需要离开医院等原因,发生事故
肇事逃逸有下列情形的,构成交通肇事罪:一人死亡或者三人重伤,承担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三人死亡,承担事故同等责任的;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承担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力赔偿30万元以上;以及造成一人以上重伤,承担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84人已浏览
894人已浏览
418人已浏览
14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