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依据案情,依法判决,没有被害人的谅解,仍然可以判处缓刑。 一、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1、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
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以进行调解,或者根据物质损失情况作出判决、裁定。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与民事撤诉的裁定书一样,说明撤诉原因,比如达成和解,需要进一步收集证据等,引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第一款“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撤诉:是指民事、行政、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原告方在提起诉讼后,通过一定的行为(包括口头或书面)向人民法院撤回起诉请求,终结诉讼程序的行为。 撤诉是民事、行政、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当事人基于处分原则,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其次,明确撤诉的时间: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撤诉权的行使是有时间限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由此可知,民事、行政、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原告方如想要撤诉的话,必须在案件受理后,判决宣告前口头或书面提出,否则人民法院将不予准许。 最后,撤诉须有正当理由 如前所述,撤诉权是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但是当事人也不能滥用诉讼权利妨碍司法公正浪费司法资源,为此,我国法律特别规定了“一事不再理”原则,禁止重复诉讼。虽然目前法律并无明文规定撤诉并须有法定的理由,但是通过“一事不再理”原则的适用,我们知道我国法律并不鼓励无端的撤诉,而是禁止重复诉讼的行为,以此保障当事人正确恰当的行使撤诉权,以提高诉讼效率,严肃法律权威。 综上所述,即使民事、行政、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已经开庭审理过了,在其判决未送达之前,当事人还是有权申请撤诉的。
附带民事诉讼本质上是民事诉讼,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的当事人对自已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由于附带民事诉讼处理程序的寄生性的特点,因此附带民事诉讼在处理程序上是依附于刑事诉讼的,它必须以刑事诉讼程序为依托。刑事审判的审限较短,因此附带民事诉讼不能完全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但可根据该规定的精神,结合刑事审判及附带民事诉讼的特点来确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等。 第一、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起诉讼后,不得变更诉讼请求。在开庭前固定当事人诉讼请求,是民事审判中的一大特点,应适用于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类型是损害赔偿,且被告人极少提出反诉,刑事案件到了审判阶段,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已基本确定,原告人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该提出什么样的诉讼请求,也不必担心因提出的数额过大而缴纳不起诉讼费的问题,因此固定原告人的诉讼请求:便于审判人员在开庭前依照有关规定,计算赔偿的数额,有利于进行庭审上的调解工作。 第二、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在提起诉讼时,应一并提交证据材料,被告人应按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刑事案件从发生到提起公诉,至少都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请求赔偿的证据都是现有的,原告人不存在提起诉讼后再去收集证据的问题,只要将已有的证据加于整理就可,以上就刑事附带民事民事部分上诉期限方面的内容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764人已浏览
135人已浏览
133人已浏览
10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