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肇事车辆逃逸的,尽量记下逃逸车辆的车牌号、外观等车辆信息及驾驶人员特征,同时及时报警处理,保护好现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三条规...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有逃逸行为而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至于实际判多少年要依据案情而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构成有三个方面。1、主观方面是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和责任追究。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尽管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就逃逸行为而言,它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所以,只有行为人明知肇事行为,同时又有直接犯意逃逸,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由于从主观上看,犯罪恶意很小,是对现场后果的恐惧所致。但是毫无疑问,它的逃逸行为是直接故意造成的。因此,无论如何,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知道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并对逃逸有直接的意图,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2、客观上,交通事故后的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根据刑法理论,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就是认定行为的客观方面。三、逃逸后,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因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虽然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没有逃离现场(有些是不可能逃离的),但在将伤者送往医院或等待交警部门处理时,无论是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都符合交通事故发生后的逃逸行为,也应受到法律的严惩。
1.行为未构成犯罪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处理。肇事者违章肇事如果只是致被害人轻微伤、轻伤或者只是造成了牲畜(如猪、牛、羊等)死亡的后果,财产损失数额不大。此时如果肇事者逃逸行为本身未造成其他严重后果,肇事者不构成犯罪,对肇事者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9条的规定,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15日以下拘留。2.交通肇事构成犯罪后逃逸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理肇事者违章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此时肇事者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时肇事者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驾车逃逸,但没有因逃逸而造成严重后果。这种情况符合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处罚情节,对肇事者应处三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一般包括以下三种:(1)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被害人得到其他人的及时救助而脱离危险,从而没有造成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后果。(2)虽然在逃逸过程中已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但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3)行为人肇事将他人撞成重伤,但并不具有使其死亡的现实危险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30人已浏览
236人已浏览
120人已浏览
75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