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1、明确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如没有与其他家庭成员分家的,要把夫妻共同财产与其他家庭成员财产区分,然后再把夫妻共同财产与夫妻个人财产区分开来。...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财产分割原则如下: 第一、坚持男女平等原则:在分割共同财产时,双方应有平等的权利,不能因为一方经济收入较低、没有经济收入而少分或部分给他(她)财产。 第二、坚持照顾子女和女方利益的原则:目前我国妇女的经济条件和男子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财产分割上适当照顾妇女和儿童的利益,给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适当多分一些财产。 第三、照顾无过错一方的原则:一方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但有过错,不代表就会“净身出户”。 第四:公平原则:离婚时应清算夫妻的经济利益,例如:夫妻双方对家务劳动、抚养子女的付出,一方离婚后生活水平的下降,妥善安置离异后的换病房等。 第五、尊重当事人意愿,财产约定先于法定的原则:公民有权处分自己的财产,可以多种形式处理双方财产问题。 子女抚养权双方能够协商的可以协商,不能够协商的可以由夫妻双方到法院起诉。
财产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婚姻虽然完结,日子还是要继续。处理离婚时的财产,和处理一个人的财产相比,情况大有不同,这至少是牵扯了两个人,而两个人从建立婚姻到结束婚姻的过程中,两个人的财产不断校长、增减、分合、财产数量早不同于当初。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分割财产时有很多因素都需要考虑,如:离婚时一方的过错,以防生产生活的需要,某项财产本身的特点等。所以,我们认为离婚时,分割财产的思路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夫或妻的个人财产归各自所有;第二步: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双方能协商处理的,按协议处理;第三步:协商不成,由法院判决。由上财产分割的三步思路可知,分割离婚财产之前,先理清离婚时要处理的那些财产在婚姻关系中是归谁所有。确定财产归谁所有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或者是法律的规定,或者是夫妻双方的约定:前者指法律对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应归谁所有做出了规定,规定为归夫妻共同所有;后者指夫妻通过书面协议的方式对婚前、婚后的财产所有权进行约定,约定为归夫妻共同所有或者归夫妻一方所有。1、法律规定的个人财产根据《婚姻法》第18条的规定,以下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1)一方婚前的财产(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所得的财产(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2、法律规定的夫妻共同财产根据《婚姻法》第17条的规定,以下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有平等的处理权:(1)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资金;(2)生产、经营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妻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等。3、夫妻共同约定财产归谁所有夫妻可以通过书面协议的方式对婚前、婚后的财产所有权进行约定,达成《夫妻财产协议》,约定财产为归夫妻共同所有或者归夫妻一方所有。只要夫妻对财产归属所作的约定符合法律的规定,那么这一约定就有效,而且其效力高于法定财产制。约定财产制通常明晰、便利,绝不仅仅是离婚时才有用武之地,掌握了约定财产制的相关要点,有利于夫妻妥善、灵活地处理婚姻关系中的财产问题。聪明的您不妨善用“夫妻约定”。
1、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2、夫妻以书面形式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的,离婚时应按约定处理。 3、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婚后财产,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在分割财产时,各自分别管理、使用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双方所分财产相差悬殊的,差额部分,由多得财产的一方以与差额相当的财产抵偿另一方。 4、已登记结婚,尚未共同生活,一方或双方受赠的礼金、礼物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具体处理时应考虑财产来源、数量等情况合理分割。各自出资购置、各自使用的财物,原则上归各自所有。 5、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发放到军人名下的复员费、自主择业费等一次性费用的,以夫妻婚姻关系存续年限乘以年平均值,所得数额为夫妻共同财产。 前款所称年平均值,是指将发放到军人名下的上述费用总额按具体年限均分得出的数额。其具体年限为人均寿命七十岁与军人入伍时实际年龄的差额。 6、夫妻双方分割共同财产中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以及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时,协商不成或者按市价分配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数量按比例分配。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79人已浏览
162人已浏览
564人已浏览
22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