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骗取信用证是指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欺骗银行为其开具信用证的行为。骗取信用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著名的衡水信用证诈骗案中,梅...
信用证诈骗罪的认定: 1、侵犯的客体包括他人的财物所有权和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信用卡诈骗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它侵犯的是信用卡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它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信用卡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信用卡诈骗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所谓伪造的信用卡,是指模仿信用卡的质地、模式、版块、图样以及磁条密码等制造出来的信用卡。所谓使用,是指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利用伪造的信用卡,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包括用伪造的信用卡购买商品、支取现金,以及用伪造的信用卡接受各种服务等。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是指根据法律和有关规定不能继续使用的过期的信用卡、无效的信用卡、被依法宣布作废的信用卡和持卡人在信用卡的有效期内中途停止使用,并将其交回发卡银行的信用卡,以及因挂失而失效的信用卡。此外,使用作废的信用卡还包括使用涂改卡。所谓涂改卡是指被涂改过卡号的无效信用卡。这些信用卡本身因挂失或取消而被列入止付名单,但卡上某一个号码被压平后再压上另一个新号码用于逃避黑名单的检索。因此,涂改卡也是伪卡的一个种类。 (三)、冒用他人的信用卡冒用是指非持卡人以持卡人的名义使用持卡人的信用卡而骗取财物的行为。根据我国有关信用卡的规定,信用卡均限于合法的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转借或转让,这也是各国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但是,如果信用卡与身份证合放在一起而同时丢失,则可能给拾得者或窃得者创造冒用的机会。这些拾得者或窃得者在取得他人的信用卡后,可能会利用持卡人发觉遗失之前,或者利用止付管理的时间差,采取冒充卡主身份,模仿卡主签名的手段,到信用卡特约商户或银行购物取款或享受服务,这些都是冒用他人的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的几种常见情形。 (四)、进行恶意透支透支是指在银行设立账户的客户在账户上已无资金或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经过银行批准,允许客户以超过其账上资金的额度支用款项的行为。透支实质上是银行借钱给客户。所谓恶意透支,根据《刑法》第196条第二款的规定,是指信用卡的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的本质区别在于行为人在主观上的差异。
如果有人利用了他的信用卡对他人诈骗,并且还得到了一定数量的财物,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那么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对于实施信用卡诈骗的行为应该怎么追究责任,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利用信用卡实施诈骗活动的,并且顺利地得到财物,财物总的价值达到了五千元以上但是还不满足五万元的,可以对于实施这个行为的人做出五年以下的刑期的决定或者拘役,同时要对这个进行罚款,罚款的钱数大概是在两万元到二十万之间。第二种情况就是如果顺利实施诈骗了,而且得到的财产总值是在五万元到五十万元之间的,或者没有满足这个具体的钱数,但是此时这个行为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严重情节,可以对于实施这个行为的人判处五年到十年间的刑期,同时对这个人罚款,罚款金额是在五万元到五十万元之间,具体的钱数由法官依据案情决定。第三种情况,如果实施诈骗的人获得了五十万以上的不法巨款这个时候对于这个的处罚是要更为严重的,可以对这个人进行无期限关押或者是处十年以上有期限的刑期,同时罚款的金额也随之增加,可以对这个人在五万元到五十万元之间对这个人进行罚款。综上所述,对于利用信用卡来实施诈骗,而且顺利得手的人所判处的刑罚主要是依据这个人最终依靠这个行为真正拿到手的财物价值的数额。数额大自然得到的惩处力度也就重,数额小自然得到的惩处力度也就小。此外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还会对这个案件中的其他情节进行考虑,如果满足了法律所规定的一些情节严重的,也不排除会受到更为严厉的惩处。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信用卡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2、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信用卡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可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行为人主观上还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能构成本罪。在此应指出的是,在信用卡诈骗罪的各种行为中,行为人因行为不同,其犯罪故意也各有其特定内容而不尽相同。例如,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明知是伪造或者作废的信用卡,否则,不能构成本罪。在信用卡透支的情况下,区分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也应当从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来分析,如果行为人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则是恶意透支,反之,则是善意透支。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86人已浏览
153人已浏览
113人已浏览
8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