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如果法院判处被告人缓刑,在宣判十天以后,确定被告人不上诉,检察院不抗诉的情况下,就可以将被告人释放了。 2、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
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予以量刑,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绝大部分的刑事案件,从人被抓直到判刑,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也就是说,一个刑事诉讼的完整程序包含: 1、侦查阶段(公安阶段) 2、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阶段) 3、审判阶段(法院阶段)。(一)侦查阶段(公安阶段)从人被抓一直到案人件移送检察院,这一阶段称“侦查阶段”,一般情况下是三个月左右。主要包括拘留以后一个多月,和执行逮捕以后两个月左右。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在于通过公安部门的侦查,搞清楚案件的来龙去脉、基本事实。(二)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阶段)案件由公安机关移送检察院起诉部门后,即进入了审查起诉阶段。审查起诉阶段的工作重心在于:审核案卷材料是否充分,确实,证据是否确凿?与否应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在时间上一般是一个月到一个半月。检察院对案件审查完毕,会出现三种情况:1、如果确定案件材料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那么检察机关就可以把案件移送法院,由法院判刑。2、如果认为犯罪嫌疑人行为不构成犯罪,则由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3、如果认为案件证据尚不够充分,确凿,那么可以将案件退回到公安部门重新进行侦查。(三)审判阶段:(法院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在于确定被告是否有罪?是什么罪?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刑罚?在这一阶段,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除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在时间上,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对于,重大、流窜等犯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根据法律规定,被指控犯罪的人在公安、检察院两个阶段统称“犯罪嫌疑人”,而在法院审判阶段统称为“被告人”。
开庭后收监一般不会判缓刑。收监意味着刑罚执行的开始,开庭后收监说明没有判缓刑。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二、酒后开车肇事判缓刑会开除公职吗 1、醉酒驾驶构成危险驾驶罪属于故意犯罪; 2、不得担任律师、公证员、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已担任将被吊证或者开除公职; 3、不得录用为公务员,已经录用将被开除公职; 4、入党将受影响,已是党员将被开除党籍; 5、不得入伍; 6、不得担任新闻记者; 7、影响就业,已经就业将面临失业; 8、承担刑事责任,失去人身自由; 9、面临经济惩罚; 10、面临定期禁驾,甚至终身禁驾; 11、不能担任国有企业、人民团体的负责人,以及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12、办理移民、出国签证、留学等事宜时,也会遭遇麻烦,一些国家对于有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往往会被外国使领馆拒签。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99人已浏览
131人已浏览
172人已浏览
1,82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