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在故意伤害罪中,行为人对重伤结果的主观心态是故意的;在过失致人重伤罪中,行为人应当预见其行为可能导致受害人重伤的结果,因疏忽或者已经预见可以...
过失伤害致人重伤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在司法实践中,有人往往将过失伤害致人死亡的案件定为过失伤害致死,尤其是对于因过失当场致人重伤,但由于...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先看有没有无罪辩护理据故意伤害案件,如果经鉴定被害人是轻伤,无罪辩护有四种可能性:刑法但书13条、指控证据不足(比如不存在因果关系、轻伤鉴定不采信)、过失、正当防卫。 故意伤害案件,如果经鉴定被害人是重伤,无罪辩护有两种可能性:指控证据不足(比如不存在因果关系、重伤鉴定不采信并且轻伤鉴定也不采信、重伤鉴定不采信并且是过失致人轻伤)、正当防卫。量刑要根据当事人是否构成犯罪,综合考虑犯罪动机、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是否累犯、有无自首、立功等从轻减轻情节,以及当事人的认罪态度等因素确定。
致人重伤,过失与故意行为,应当按照理论与实际来认定。犯罪故意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认识因素,二是意志因素。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状态。由此可见,认识因素是事实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的统一。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由此可见,意志因素是心理性意志与违法性意志的统一。《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1、故意伤害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rA、主观动机的区别,过失致人死亡,是指主观上没有预见或预见了轻信可以避免,因疏忽大意的原因,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直接导致受害人死亡,该罪属于过失犯罪。r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嫌疑人主观上具备伤害他人身体的故意,且导致轻伤二级以上的损害后果,分为故意伤害致人轻伤、重伤、死亡和残忍手段终生伤残,量刑也因犯罪后果的从轻到重,而逐步加重。该罪属于故意犯罪。rB、对于过失犯罪,因犯罪嫌疑人不具备相应犯罪的主观故意,其社会危害性较低,因此,相应的量刑与故意犯罪相比也要轻微。r对于故意犯罪,其社会危害性较高、犯罪嫌疑人的主观犯罪恶性较深、犯罪动机较为恶劣或卑鄙、社会恶劣影响往往较重,因此,只有加重处罚,方能起到震慑有潜在犯罪风险人、让犯罪的人认识到犯罪的代价、还受害人及其亲属公道、维护社会正义的目的。rr2、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rr司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33条、234条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34人已浏览
139人已浏览
157人已浏览
16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