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名誉权损害行为的认定: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从法理上...
名誉权损害行为的认定: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从法理上...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有: 1.侮辱行为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语言、文字、漫画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的表现形式有:(1)以口头语言或动作(非暴力)侮辱他人。(2)以暴力的方式侮辱他人。(3)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侮辱他人。 2.诽谤行为诽谤,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散布虚假事实,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所谓“故意”,是指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人明知所散布的事实是虚构的,不存在的,但因可以达到贬损他人名誉而仍然散布的行为;所谓“过失”,是指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人不知所散布的事实是虚假的,但因可以达到攻击目的而贬损他人名誉或因好奇而散布、传播的行为。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不是虚假的,散布这些事实涉及隐私,其目的是为了贬损其名誉的,亦可因泄漏个人隐私贬损他人名誉而承担侵权责任。诽谤的表现形式有:(1)语言诽谤。如通过口头语言将捏造的事实加以散布,致他人的名誉受损。(2)文字、漫画诽谤。如通过撰写文章或绘制漫画,捏造事实并加以散布,致他人的名誉受损。 3.新闻报道严重失实新闻报道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与事实真相不符的情形。如果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则应视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报道存在一些差错也在所难免,故新闻报道中出现一般性的失实,可不作侵害名誉权处理。只有在新闻报道中严重失实并致他人名誉受损时,才视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4.评论严重不当评论严重不当,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评论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的情形。评论严重不当,且致他人名誉受损时,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但基于言论自由的理念,对评论予以苛责也不合适。因此,如果评论仅仅是用语不当或遣词造句不确切,且无故意或过失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和用语时,不能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构成侵害名誉权行为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行为人有损害他人名誉之事实。第二,行为人有过错。第三,行为人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合法的行为不构成侵害他人名誉权。最后,损害行为与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按你所说,李某在自己停放的车辆被他人损坏后,只是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主观上没有侵害你名誉的故意;且李某未在其他公共场所散布这件事,客观上没有丑化你人格,侮辱、诽谤你的行为。公安机关未认定是你所为,也未排除不是你所为。所以,李某的行为不构成侵害你的名誉权。
小月:你提到的《一村妇迷信的故事》文中的“故事”是事实吗?因为故事可能是传说或虚构的。如果“故事”不是故事,是实际发生的事件,“某某屯”是笔误,并且作者已经在报上刊登地名更正,并向读者致歉,就不构成侵权。如果文中的“事实”是虚构的,就要看内容有无侮辱、诽谤的违法内容和违法内容情节轻重。 对于一个行为是否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是按照民事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来衡量,则要具备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个要件。文学作品中侵犯名誉权构成,所塑造的人物具有排他性,作者有侵权的主观过错过失,作品内容有侮辱、诽谤受害人的违法内容。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87人已浏览
245人已浏览
197人已浏览
11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