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违反保密协议的,应当承担民事或者刑事责任。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高级管理人员...
劳动者违反保密协议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严重者可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情节严重...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要看签订的保密协议是怎么约定的,违约情况会在协议中写明,违约的后果也会在协议中约定。保密协议是指协议一方告知另一方书面或口头信息,约定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此类信息的协议。有保密义务的当事人违反协议向第三方披露保密信息,将承担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辟谣】保密协议必须赔偿吗?真相:是的分析: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约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可见,签订保密协议是必须补偿的,即使没有在保密协议中约定补偿,解除合同后也可以要求补偿。保密协议的有效期是多久?1、保密协议的有效期由双方协商确定,法律不干预,不调整。竞争期限为2年。2、《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竞业限制人员仅限于用人单位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争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竞争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终止或者终止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应当生产或者经营与本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行开业生产或者经营类似产品。从事类似业务的竞业限制期不得超过两年。
违约金的数额是明确写在保密协议中的,比较容易认定,只要不是畸高或者畸低,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但是赔偿损失就不同,涉及到损失的计算问题。根据《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赔偿办法》第五条的规定赔偿:“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规定支付用人单位赔偿费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规定了两种损失或者说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一是按照实际损失计算;二是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作为补充,还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被侵害人因调查该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的费用。在确定用人单位的实际损失时,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商业秘密(一般为技术秘密)研制开发的成本,包括投入的时间、金钱和付出的努力等。 2.现实的优势,也就是使用商业秘密在给权利人带来的优势或利益,涉及到生产成本的降低、销售额的提高、利润率的增加等。侵犯商业秘密时权利人现实利益的丧失属于实际损失。 3.将来的优势,即权利人对将利益合理预期。在因披露而使商业秘密丧失的情况下,或者实际情况表明不宜于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况下,员工违反保密协议将来优势损失往往是实际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此种损失当考虑商业秘密新颖性的程度、经济价值的大小、利用周期的长短、市场竞争的程度、市场前景的预期等。
劳动关系解除后,在竞业限制期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均违反保密协议。 《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二十四条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法释〔2013〕4号 第六条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前款规定的月平均工资的30%低于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第七条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时,除另有约定外,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或者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八条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三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请求解除竞业限制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68人已浏览
155人已浏览
212人已浏览
24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