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调整范围包括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
通信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协调电信运营企业保障应急处置通信畅通。无线电管理部门应当保障突发事件应对的专用频率和电磁环境,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本市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全社会避险、自救、互救等能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责任制,其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明确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责任人,协助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应当结合工作特点,协助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和应急知识的公益宣传。
各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承担突发事件处置职能的政府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二十四小时值守应急制度。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加强值班工作。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072人已浏览
1,939人已浏览
856人已浏览
64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