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有危害性、违法性、侵害性和惩罚性。 1、首先,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2、其次,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
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有危害性、违法性、侵害性和惩罚性。 1、首先,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2、其次,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犯罪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是其本质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基本特征中的首要特征,也是它的本质特征。例如故意犯罪的量刑就重,过失造成同样的结果,危害不大的,一般不以犯罪论处,危害大而且必须定罪的,量刑也就比故意犯罪轻得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关于犯罪的概念科学地阐明了犯罪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危害性。 我国刑法理论对犯罪本质的规定,任何一种犯罪都必须具备三个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应受刑罚性。这三个特征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三个基本特征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也是最基本的特征。
职务犯罪的本质特征: (一)发案点多面广,涉及各个领域。涉案范围在扩大、行业在增多,职务犯罪已涉及社会管理及相关行业各个领域,而其中腐败犯罪案件占90%以上。 (二)发案数呈上升趋势,大案要案增多。 (三)窝案、串案犯罪形态显著。职务犯罪往往发生于关联岗位、行业系统、上下级关联人员之间,他们往往利用公共资源结成错综复杂的利益体,互惠互利,互相包庇。 (四)涉案人员中,具有领导职务的人员多起重要作用。一类是在工作中利用职务和权利进行职务犯罪。 (五)职务犯罪的影响及危害严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的规定,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726人已浏览
268人已浏览
3,685人已浏览
39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