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百四十八条:非法持有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处七年以上或者,并处;非法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百四十八条:非法持有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处七年以上或者,并处;非法持有...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犯罪是侵犯法益的行为。犯罪行为作为要素的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基于其意志自由而实施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体举止。对社会有害,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并受到处罚的,称为犯罪行为。
对社会有危害性、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称作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符合犯罪四个构成要件的行为。而其中作为罪体客观方面构成要素的“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基于其意志自由而实施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体举止。 一般的以下都属于犯罪行为: 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三、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具有刑罚当罚性。
犯罪是侵犯法益的行为。作为违法构成要件要素的行为也被我国刑法理论成为危害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也可以说不要离开行为谈犯罪,离开行为就不要谈犯罪。离开了行为谈犯罪,是在谈一种感觉。不能够具体精确区分各种犯罪和未完成形态。行为是基于意思的身体动静。刑法上的行为,是指基于人的意识实施的客观上侵害法益的身体活动,具有有体性、有意性和有害性三个特征。 有体性,是人的身体活动,包括积极活动与消极活动。所以,思想被排除在行为之外,随之被排除在犯罪之外。行为是客观的,外在的表现,能够改变客观世界,侵害法益。 有意性,是人的意识,基于人的意识而做出的。这是行为的主观要素。所以,无意识的举动被排除在行为之外,随之被排除在犯罪之外。譬如身体的痉挛、抽搐、梦中的动作等,并非行为。 有害性,是行为必须客观上侵害了法益,这是行为的实质要素,违法构成要件所规定的行为,都是侵害法益的行为。所以,没有法益侵害性的行为被排除在行为之外,随之也被排除在犯罪之外。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0人已浏览
180人已浏览
2,495人已浏览
21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