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一,房屋继承和别的继承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以当事人的遗嘱为准,如果没有遗嘱,就按法定继承顺序来继承,而房屋遗产过户,一般需要经过遗产继承公...
房屋继承和别的继承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以当事人的遗嘱为准,如果没有遗嘱,就按法定继承顺序来继承,而房屋遗产过户,一般需要经过遗产继承公证:...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根据相关法律,关于继承与赠与的区别如下法律规定的继承权,只是继承人享有的一种期待权,如果被继承人没有死亡,继承关系就不会发生,只有在被继承人死亡以后,继承权才会成为既得权。遗嘱继承权的实现,必须存在被继承人生前立有合法遗嘱和被继承人已死亡,否则遗嘱继承关系也不会发生的。如父母健在,其房地产子女就不能继承。父母意愿将自己的房产赠与子女是可以的,但这种行为叫生前赠与,不叫继承。继承人依法取得的遗产,必须是被继承人生前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或者是依法可以继承的其他的合法财产权益。不能把家庭共有财产、夫妻共有财产以及合伙财产不加分割作为遗产来继承。一切非法所得的财产不属于遗产,不得继承。
房产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区别,法定继承是指按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进行的继承。遗嘱继承是指按被继承人生前所立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继承其遗产所进行的继承。法定继承是按法律规定的范围、顺序来进行的;而遗嘱继承则是按财产所有人生前的意思来继承的。
售后公房的继承和产权归属 问题: 我一家三口和我父母共同居住在上海西区一套两室一厅的公房内,承租人是我父亲。我还有两个姐姐,她们的户口都不在该套房屋内,也不实际居住在其中。前年根据有关政策,由我出资,用我父亲的工龄折扣将承租的公房买下,产权人为我父亲。今年年初,我父亲去世,我们几个子女为房屋产权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争执。我认为当初是我出钱买的房子,现在,作为产权人的父亲去世,我当然可以成为该套房屋的产权人。而我的两个姐姐则认为该套房屋的产权人是我父亲,父亲去世后该套房屋应作为遗产由我母亲和几个子女来继承。现在我母亲对我们几个子女的纠纷不置可否。我想就此情况问一下徐律师,该套售后公房该如何处理? 分析: 公有住房出售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房买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镇职工收入普遍不高,国家就通过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售公有住房,并且按照职工的工龄、职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折价。由于我国公有住房出售转为产权具有特殊性,产权人只有在确保非产权人的同住人的居住权不受侵害的前提下才能对房屋行使占有、收益、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首先我们要明确该套房屋是否为王父的遗产。根据《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第四条规定:“本市实行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制度。 房地产权证书是房地产权利人依法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房产的占有、使用、经营、处置权的凭证。依法登记的房地产权利受法律保护。”所以从产权证上来看,该套房屋的产权人为王父。 但由于该套房屋是公有住房出售后转化成个人产权的,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处理公有住房出售后纠纷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第10条规定:“婚姻存续期间购得的房屋,房屋产权虽以配偶中一人名义登记的,除有书面约定外,该房屋产权为夫妻共同财产,房产取得时间以买卖合同签订的时间确定。”从来信看,该套房屋是王父母婚姻存续期间购得的房屋,房屋产权是以王父名义登记的,且王父母之间没有就此进行书面约定,所以该套房屋为王父母的共同财产。当王父去世时,首先要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所分出的财产才是王父的遗产。也就是说,房屋一半的产权是归王母所有,房屋的另一半产权才是王父的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王父生前并没有对该套房屋产权归属立下遗嘱,那么王母及其子女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有权继承该套房屋的一半产权。 另外,我们该如何看待王某的出资行为呢?根据本市购买公有住房的规定,职工购买公有住房应先取得该房屋内同住成年人的书面同意,由同住人同承租人协商确定产权人,可以由一人所有,也可以由多人共有。从本案来看,该套房屋购买时,王某出钱,用王父工龄作为折扣,最终将房屋的产权确立为王父。那么王某的出资行为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王某将出资款无偿赠与王父;另一种就是王某将出资款借贷给王父。由于当时王某和其父亲之间就出资行为未立下任何书面约定,我认为王某的出资行为只能推定为事实上的赠与行为。 综上所述,王母及王某的两个姐姐都是该套房屋的权利共有人,她们对该套房屋的产权存在潜在份额,但她们在行使权利时不能侵犯王某一家三口的居住权。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处理公有住房出售后纠纷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第9条规定:“按九四方案购买的房屋,产权证登记为一人的,在诉讼时效内,购房时的购房人、工龄人、职级人、原公房的同住人及具有购房资格的出资人主张房屋产权的,可确认房屋产权共有。”所以,如果有的职工像王某这样出资并按九四方案购房的,则在诉讼时效内可作为出资人主张房屋产权共有。“在诉讼时效内”的起算点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起二年。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5,485人已浏览
581人已浏览
228人已浏览
16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