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打架致人死亡,涉嫌故意伤害罪,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是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司法说明如下:1、犯本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应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2、犯本罪,情节轻,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司法实践,主要包括(1)防卫过度的故意杀人(2)义愤杀人,即受害者的恶贯充满,其行为已经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擅自处死。(3)热情杀人,即没有杀人的故意,但在受害者的刺激下失去理智,失控杀人。(4)被要求杀人,即根据受害者的要求自愿帮助自杀(5)帮助他人自杀的杀人(6)母亲溺死婴儿,无法抚养。关心脸部等不好的主观动机会杀死亲生婴儿。因此,故意杀人作出数年判决,必须看情节是否严重。
应当判处死刑以下刑法,根据情节,可能会低于三年。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拓展资料: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1999.10.27法[1999]217号)(一)关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件要准确把握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的标准。对故意杀人犯罪是否判处死刑,不仅要看是否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结果,还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全部情况。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一定要十分慎重,应当与发生在社会上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其他故意杀人犯罪案件有所区别。对于被害人一方有明显过错或对矛盾激化负有直接责任,或者被告人有法定从轻处罚情节的,一般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要注意严格区分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在直接故意杀人与间接故意杀人案件中,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是不同的,在处刑上也应有所区别。间接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虽然都造成了死亡的后果,但行为人故意的性质和内容是截然不同的。不注意区分犯罪的性质和故意的内容,只要有死亡后果就判处死刑的做法是错误的,这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予以纠正。对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的,才可以判处死刑。死亡结果的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如医生、婴幼儿的父母)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构成。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故意杀了人判刑几年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3人已浏览
120人已浏览
623人已浏览
14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