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
犯罪过失是指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相信可以避免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的形式:一是疏忽过失。也就...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过失犯罪可以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以及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错,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作损害社会的成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致使发作这种成果的心思情绪。(二)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错,是指行为人现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作损害社会的成果,但轻信可以防止,致使发作这种成果的心思情绪。
犯罪过失有:1。疏忽过失:要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因为疏忽而没有预见。前提是行为人可以(应当)预见。应该预见的内容是:法定的危害结果。2、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了行为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结果,但相信是可以避免的,结果的心理状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有意识的过失,而疏忽是无意识的过失。
过失犯罪 开放分类:法律、刑法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一)过失犯罪的概念 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二)过失犯罪的特征 1.实际认识和认识能力相分离。 2.应为行为和实际所为不一致。 3.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矛盾。 (三)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 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除外; 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明确规定。 (四)过失犯罪的性质 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 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 (五)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 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 (六)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行为人本来应该也能够正确地认识一定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但他却在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采取了极不负责的态度,从而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国家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严重不负责任的态度支配之下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28人已浏览
202人已浏览
122人已浏览
21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