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犯罪主体是指依法实施危害社会、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犯罪对象是指受中国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和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
犯罪的客体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之一,指刑事法律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确定了犯罪客体,在很大程度上就能确定犯的是什么罪和它的危害程度...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犯罪构成的要件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比如盗窃罪的犯罪客体,就是公共财产或公民私人财产所有权;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客体,就是他人的生命权利。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主要即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比如盗窃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其结果是破坏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关系;故意杀人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其结果是使他人的生命权利丧失了。 犯罪主体是指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比如盗窃罪的主体,必须是年满16周岁、有责任能力的人;故意杀人罪的主体,必须是年满14周岁、有责任能力的人。有的犯罪构成还要求是特殊的主体,如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等。比如贪污罪、受贿罪,其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其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刑讯逼供罪、私放在押人员罪,其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他所实施的行为的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也即指故意或者过失。比如盗窃罪的主观方面具有窃取公私财物的犯罪故意;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方面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犯罪故意。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绝大多数都是故意犯罪,只有少数几种罪是过失犯罪,如失火罪、过失致人死亡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玩忽职守罪等。在故意犯罪当中,有的犯罪构成还要求具备特定的犯罪目的。如破坏生产经营罪,主观方面必须具有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刑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账,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还有些打借条之后伪造还款收条的,诈称已经还款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综上所述,我国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产,金额达到三千元以上的,就构成犯罪。诈骗罪的种类也比较多,包括合同诈骗、信用证诈骗、金融票据诈骗或集资诈骗等。对于诈骗罪的量刑,法院主要根据涉嫌犯罪金额和诈骗情节来判断,对于性质非常恶劣,诈骗金额巨大的,最高可以判处当事人无期徒刑。有在线律师,如果您有任何的疑惑,欢迎您随时咨询。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犯罪客体指犯罪行为侵害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对象。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载体,犯罪客体是犯罪对象本质内容。1、任何犯罪行为都必然侵害犯罪客体,但不一定都有侵害的对象(犯罪对象)。 2、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与犯罪性质无关。3、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外在形式,犯罪客体是犯罪对象的内在本质。4、犯罪一般是通过侵害犯罪对象来破坏犯罪客体。5、没有犯罪客体就没有犯罪对象,前者决定后者。6、犯罪侵害犯罪客体是必须的,侵害犯罪对象是常有的。7、犯罪客体是内在本质的论述,犯罪对象是具体外在的表象。最后,刑法是通过保护抽象的犯罪客体来保护具体的犯罪对象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44人已浏览
1,184人已浏览
340人已浏览
28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