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犯罪的形式概念源于罪刑法定原则,是从罪定原则引申出来的犯罪概念。犯罪的形式概念注重的是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将刑事违法性作为区分罪与非罪的唯一标准。犯罪的形式概念之所谓形式,是指从法律规范的意义上界定犯罪。因此,犯罪的形式概念又可以称为犯罪的法律概念。法律相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形式的东西,是对某种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的认可。但法律这种形式又具有对于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的规范作用,从而使这种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法定化。
基本犯是指加重和减轻犯的对称性,是指单纯符合普通犯罪构成的犯罪,以犯罪构成为标准的犯罪类型。 基本犯和加重犯和减轻犯的区别在于犯罪构成的内容不同。加重犯是符合加重犯罪构成的犯罪。减轻犯罪是一种符合减轻犯罪构成的犯罪。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故意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半部分规定是伪证罪的普通构成,后半部分规定是在普通构成的基础上情节严重的,是加重构成。所以,行为符合本条文前半部分的,是伪证罪的基本犯,行为符合本条文后半部分的,是伪证罪的加重犯。
犯罪行为是指对社会有害,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有400多种犯罪,从构成要件上分析。每种犯罪都有以下四个要件:(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是一个人实施的,有的是一个人实施的,有的是几个人实施的,有的是几个人实施的。依照刑法规定,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犯罪行为及其结果的心理状态。犯罪的主观心理状态有故意和过失两种。例如,盗窃罪, (三)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例如犯诈骗罪,犯罪人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有贩毒行为,等等。 (四)犯罪对象是指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犯罪对象不同于犯罪对象,犯罪对象直接针对犯罪行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834人已浏览
163人已浏览
137人已浏览
37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