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第三十九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
1、离婚时财产是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不以登记在谁名下为准,通产看取得权利的时间在婚期还是在婚后。 2、子女分配,具体参见《最高人民法院...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涉外离婚子女的抚养问题和离婚财产的分割问题★涉外离婚子女的抚养问题我国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离婚诉讼适用法院地法律。未成年子女抚养问题,我国和国外法律规定差异较大,在1987年6月11日最高院对浙江高院关于涉外离婚诉讼中子女归谁抚养问题如何处理的批复中指出:审理中涉及的外籍华人离婚后子女抚养的问题,应适用我国法律。按照我国婚姻法有关规定的精神,从切实保护子女权益,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出发,结合双方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处理时,对有识别能力的子女,要事先征求并尊重其本人愿随父或随母生活的意见。另外,一般来说,未成年子女在国外的,一般由国外一方抚养,如果相反在国内的也是一般由在国内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抚养。关于子女抚养权归属、抚养费支付以及父母探望权的相关事务都适用我国法律进行处理。★涉外离婚财产分割问题涉外离婚诉讼,适用法院地法律。因此,我国法院受理的涉外离婚财产分割案件适用我国法律。一般而言,这种情况一般是协议解决,在国内的财产分割不是问题,可以适用中国的法律予以分割,但对一些在国外的财产主要是证实问题,如果无法查证或证实的法院是不予处理。针对离婚分割的财产涉及在国外的,当事人应当向法院提供相关证实文件。证实一般按如下程序进行:第一,要设法了解房产(即不动产)的确切地址;第二,可以委托外国的朋友去房地产登记部门查询有关房产的确切资料。有关不动产的登记资料,应该都是公开的,可以供人查询的,但具体如何查阅,各国规定不尽一致。必要的话,可以委托当地的律师办理查询事宜;第三,在取得相关房地产的登记资料以后,还必须把这些资料送外国的公证机关办理公证,公证以后再把经公证的资料送到中国大使馆进行认证,经过这些程序后,这些资料就能作为有效证据提交法院。有了这些证据,就能够证明外国的房产属你们夫妻的共同财产,离婚时应当进行合理的分割。注:中国人民法院虽可能依法作出判决,(一般情况下是对此部分财产分割不会出判决)但外国法院是否承认此判决的效力则要根据外国法律相应的规定作出处理,此时要具体问题情况具体分析。另外,根据《民法通则》“不动产的所有权,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有以下几种情况应当注意: 1、基于这一条规定,双方离婚时所涉及的财产纠纷,不一定能够在离婚时一并解决。也就是说,如果双方办理离婚时,还有部分不动产是在其他国家或地区,那么在办理离婚的法院,只能处理位于该离婚地法院的不动产和动产,对于不在离婚地法院的不动产,双方只能另行在该不动产所在地解决该不动产争议。 2、离婚双方已经在其他国家办理了离婚手续,但涉及不动产在中国尚未分割处理。如果双方对位于中国的不动产不能协议解决而需通过法院诉讼解决的,双方应当首先向提出申请一方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承认双方在国外的离婚是有效的,之后才能请该不动产所在地法院诉讼解决财产纠纷。 3、如果我国一方公民在我国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如果在国外的一方,没有回国而是委托律师或者其他公民特别授权代理离婚的,该当事人必须向法院出具委托书和意见书,委托书和意见书须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我驻外使领馆认证,亦可由我驻外使领馆直接公证。意见书包括同意离婚或不同意离婚的书面意见,另外要求离婚或同意离婚的,还要出具公证后的对有关财产的分割、子女扶养等的书面处理意见。资料部分来源于北京市婚姻家庭律师网
事实婚姻是指,双方自愿以夫妻方式共同生活在一起并众所周知的,并且双方没有不宜结婚的法定事宜。 我国在1994年2月1日取消事实婚姻。也就是说在1994年2月1日之前这么做的是事实婚姻,存在夫妻共同财产;在此时之后就不存在事实婚姻,按同居处理,并没有夫妻共同财产一说。 你先确定你的情况是不是事实婚姻,如果是,共同财产平分。如果不是,就不存在财产分割的事,只能你们自己协商。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九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 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0人已浏览
186人已浏览
175人已浏览
13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