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二)自然规律及定理;(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
免证事实,是指不需要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即可以认定的事实。立法及司法解释确立免证事实,可以减轻当事人的证明负担,提高诉讼效率。刑事诉讼中属于免...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刑事诉讼证据条件如下: 1.刑事诉讼必须要有证明力。 这是各种证据的共同特征和最基本的属性,也是刑事诉讼证据有效的首要条件和事实条件。这种证明力是客观性和关联性或联系性的统一。证据的客观性是证据存在的形态,证据的关联性或联系性是证据的内在本质或基本价值所在。证据不仅是客观的,存在的,可以认识的,而且还应该是与其所证明的对象有关联的、联系的,能满足某一证明需要的。 2.收集、提供证据的主体须合法。 这是证据有效的主体条件。作为刑事诉讼证据必须是法定主体收集提供的,只有符合法定条件的人员才能收集、提供证据。 3.收集、提供、审核证据的程序应合法。 4.收集、提供证据的方法须合法。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宪法 宪法作为根本法,它是其他法律、法规赖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同样,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修改,也必须以宪法为根据。通过制定刑事诉讼法,将宪法中有关刑事诉讼程序的抽象的法律规范变为可操作的、具体的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条文,使宪法精神得到具体化。中国刑事诉讼法第1条明确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宪法中规定的如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犯罪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第28条)、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第125条)等内容,都在刑事诉讼中得到了体现。在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诉讼法被称做“宪法的适用法”、“应用宪法”、“国家基本法之测震器”,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被提升到宪法的高度。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应当加强从宪法、宪政的高度来关注刑事诉讼、关注刑事司法。 刑事诉讼法典 指1979年7月1日通过的,1996年3月17日修正的刑事诉讼法。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43人已浏览
629人已浏览
272人已浏览
16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