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交通事故致伤残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交通事故诉讼程序:1、起诉.1、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法庭提交诉状2、立案审查符合立案条件,通知当事人7天内支付诉讼费用,支付费用后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的裁定,拒绝起诉,10天内向上级人民法院上诉受理后,法院5天内将起诉书的复印件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15天内答辩通知当事人交换证据,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财产保全裁定,立即开始开庭,3天前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场所、承包人公开审理的事件3天前进行公告。3、开庭审理宣布开庭,检查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通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事件事实提出证据:通知证人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布未来法庭证据,提出证据、物证和视听资料双方当事人就证据资料发表意见法庭辩论:各方当事人有争议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法庭调解。4、调停由法庭主持,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纠纷,达成调停协议制作调停书,双方当事人签字后,生效当事人履行调停书的内容,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未达成调停协议的合同法院协商作出裁决(判决),判决当事人自动履行裁决文件确定的义务,我院提出执行申请的不同意裁决:投递日起10天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判决:投递日起15天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判决。二.上诉上诉向法院负责人提交上诉状,按规定支付上诉费,5天内法院向对方当事人提交上诉状复印件,对方在15天内进行答辩二审审审理维持原审判决后,当事人自动履行审判文件确定的义务,向我院提交执行申请,向上级人民法院提交二审申请二审法院审查一审法院转移的上诉资料和文件,满足条件,立案证据交换上诉裁定:另外,审查后直接上诉裁定的判决开庭(事件事实基本明确,不开庭也可以,但必须与双方当事人对话)3天前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承包人公开审理的事件3天前通知转移审理开庭,审查当事人的身份,合议法庭成员,通知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回避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事实举证:通知证人的权利证审理开庭,审理开庭,审理当事人的身份,合议法人的身份,通知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未起诉,何来的举证期限?举证期限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则要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在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情形下,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30日,以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证据权利。但是当适用简易程序的除外!举证期限一般由法院根据案件审理的具体情况依职权确定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但当事人就举证期限的约定还要经人民法院的认可。如果开庭时还在举证期限之内,可以在开庭过程中举证。如果与其提交的证据材料,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话,人民法院应组织质证。
一、起诉 1.向具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提交起诉状。 2.对起诉状进行立案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的话,法院会在7日内通知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一旦交纳诉讼费用并符合立案条件,法院将立案。如果不符合立案条件,法院将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当事人可以在10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受理案件后,法院将在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必须在15日内进行答辩,并通知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如果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法院可以做出相应的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排期开庭前,法院应提前3日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和承办人。公开审理的案件,法院应提前3日进行公告。 3.开庭审理 法院将宣布开庭,并核对当事人身份。合议庭成员将由法官组成,并告知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当事人可以申请回避,法庭调查时,当事人可以陈述案件事实、举证质证,并告知证人的权利和义务。证人可以作证,并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此外,双方当事人可以就证据材料发表意见,并进行法庭辩论。 4.调解 在法庭的主持下,当事人可以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并制作调解书。调解书自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如果当事人无法达成调解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二、上诉 上诉是指当事人对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不服,向法院提出上诉。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承办人递交上诉状,并按规定交纳上诉费。法院将在5日内向对方当事人送达上诉状副本。对方当事人必须在15日内进行答辩。 二审审理维持原判,改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当事人可以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或者向一审法院申请执行。如果当事人对二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不服,可以在判决或裁定生效之日起15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二审法院在审查一审法院移送的上诉材料和卷宗后,符合条件的话,予以立案。证据交换后,当事人可以进行上诉。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3人已浏览
10人已浏览
13人已浏览
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