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偷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各种不公开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偷税的...
(一)犯罪手段的规定差异。原规定列举了五类犯罪手段: 1、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2、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刑法修正案 (七)》对偷税罪作了如下修改: 1、修改了该罪的罪状表述,将罪名由“偷税罪”改为“逃税罪”,不再使用“偷税”一词。 2、对逃税的手段不再列举,而采用概括性的表述。修正案把逃税行为主要概括为两类:第一类是“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常见的如:设立虚假的账簿、记账凭证;对账簿、记账凭证进行涂改等;未经税务主管机关批准而擅自将正在使用中或尚未过期的账簿、记账凭证销毁处理等;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第二类行为是“不申报”,是指不向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已经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法人实体不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登记,或者已经办理纳税登记的法人实体有经营活动,却不向税务机关申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的行为等等。 3、对逃税罪的初犯规定了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内容。已经构成犯罪的初犯,满足以下三个先决条件可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一是在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二是缴纳滞纳金。三是已受到税务机关行政处罚。 4、修正案对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构成犯罪的具体数额标准,以及逃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构成数额巨大的具体数额标准没再作规定。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经济生活中,逃税的情况十分复杂,同样的逃税数额在不同时期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法律对数额不作具体规定,交由司法机关根据实际情况作司法解释并适时调整更为合适。
逃税是指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税款的行为。而偷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各种不公开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
漏税在我国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即使漏税的数额再大,也不应作为犯罪论处。漏税是指纳税单位和个人,非故意地发生漏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 如:由于不了解、不熟悉税法规定和财物制度或因工作粗心大意,错用税率、漏报应税项目不计应税数额、销售总额和经营利润等。 由此可见,造成漏税,行为人主观上一般是出于过失。 两者的区别在于主观方面有所不同: 逃税罪:主观上是出于直接故意,并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逃避纳税义务,牟取非法的经济利益; 漏税:主观上并不具有不缴或少缴的故意,客观上不存在弄虚作假等手段,不具有欺骗性或隐瞒性的特点,造成少缴或不缴的结果,往往是由于工作上的过失或其他客观原因。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37人已浏览
135人已浏览
1,089人已浏览
23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