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各区针对买房落户,购房的金额要求: 1、、钱江新城买房落户,要求单套房屋总价达100万。 2、江干、西湖、下城、拱墅、买房落户,要求单套房屋...
各区针对买房落户,购房的金额要求: 1、、钱江新城买房落户,要求单套房屋总价达100万。 2、江干、西湖、下城、拱墅、买房落户,要求单套房屋...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杭州市人民**办公厅转发市房管局等部门关于外地人在杭购房入户试点办法的通知各区人民**,市**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市房管局、公安局拟订的《外地人在杭购房入户试点办法》已经市**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杭州市人民**办公厅二00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外地人在杭购房入户试点办法(市房管局市公安局)为进一步吸引外地人来杭购房置业,推动房地产市场交易,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结合杭州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实际,制定本试点办法。一、外地人购房入户以自愿申请为原则,购房人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申请购房入户手续,同时遵守杭州市其他相关规定。二、外地人在杭购房入户,是指非杭州市户籍人员在杭购买住宅(包括商品房和二手房,以下简称住宅),达到一定购房价值和时限,并符合相关规定,经房管、公安等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可申请办理1户(夫妻以及未成年子女)杭州户籍。三、本办法先行试点区域:钱江新城区域及杭州经济开发区、滨江区区域。四、购房入户条件:(一)购房价值条件。1、钱江新城单套住宅购房总价值达到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2、杭州经济开发区单套住宅购房总价值达到60万元以上(含60万元)。3、滨江区单套住宅购房总价值达到80万元以上(含80万元)。(二)购房时限条件。购房人应书面承诺所购房产在办理户籍入杭之日起3年内不能交易。(三)购房入户人基本条件。购房人应符合杭州市户籍管理相关规定的要求。五、购房入户付款方式实行一次性付款和抵押贷款两种方式。六、凭下列资料给予购房人购买住宅确认:(一)购房人持有购房合同、契税完税凭证、土地证和所购住宅的《房屋所有权证》。(二)购房人采用抵押贷款购房的,应还清全部贷款并办理他项权证注销登记。(三)购买商品房以签订合同并以备案时间为准;购买二手房以签订合同后开具不动产专用**时间为准。七、办理购房入户程序:(一)申请人持购房合同、《房屋所有权证》、契税完税凭证、已付清全部贷款或全部房款证明和《杭州市“购房入户”报名登记表》。向杭州市房产交易产权登记管理中心提出确认购买住宅申请,由其审核后并开具《外地人在杭购买住宅确认表》。(二)申请人凭《外地人在杭购买住宅确认表》向房屋所在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由其根据相关规定办理户籍入杭手续。八、本办法发布之日前购买房产不适用本办法。本办法与杭州市其他相关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外地人购房入户区域范围一、钱江新城区块所辖范围为:东至钱塘江北岸,南至钱江四桥东侧(中河高架接口),西至秋涛路,北至钱江二桥西侧(艮山西路);扩大区块东至和睦港,南临钱塘江,西至钱江二桥,北至规划钱江路。二、杭州经济开发区所辖范围为:杭州经济开发区规划范围。三、滨江区所辖范围为:滨江区规划范围。还有总房价也有要求的。必须达到一定的价格(这个价格根据地区不同有差别)。除了滨江、下沙[钱江新城]其余不能。
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可以: 1、如当事人在迁入地的积分达到一定的分值、有稳定住所、稳定职业、社保参保年限等达到一定的要求的,可以把户口迁入当地落户; 2、应带上当事人的户口本、身份证、户口迁出(入)地的集体及户主出具的同意迁出(入)证明、房屋产权登记证、社保证明等资料; 3、去户口迁入地及迁出地的辖区派出所,办理户口迁出及落户手续,具体可以事先咨询辖区派出所工作人员,以对方答复为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四)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城区可以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就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合理设置积分分值,建立积分落户制度。积分落户具体办法由所在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报省政府同意后实施。
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可以:1、如当事人在迁入地的积分达到一定的分值、有稳定住所、稳定职业、社保参保年限等达到一定的要求的,可以把户口迁入当地落户;2、应带上当事人的户口本、身份证、户口迁出(入)地的集体及户主出具的同意迁出(入)证明、房屋产权登记证、社保证明等资料;3、去户口迁入地及迁出地的辖区派出所,办理户口迁出及落户手续,具体可以事先咨询辖区派出所工作人员,以对方答复为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四)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城区可以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就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合理设置积分分值,建立积分落户制度。积分落户具体办法由所在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报省政府同意后实施。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33人已浏览
510人已浏览
187人已浏览
21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